回鍋肉的來歷(2)
山冬
明代的回鍋肉:油爆豬
如果說目前還不能斷定宋朝爆肉與回鍋肉是否相同;那么,明代的油爆豬則清晰地呈現(xiàn)出回鍋肉的基本特征。明人宋翊《竹嶼房雜部》這樣記載:“油爆豬,取熟肉細(xì)切膾(切片),投熱油中爆香,以少醬油、酒澆,加花椒、蔥,宜和生竹筍絲、茭白絲同爆之。”
油爆豬與回鍋肉的烹飪原料和工藝幾乎一致。比如川菜館中回鍋肉做法是:將七成熟的豬腿肉切片,炒鍋下油燒至六成熱,下紅辣椒炸成棕紅色,將肉片入鍋加少許鹽炒至出油,便放入料酒同炒,再下蔥白段、姜片和少許花椒翻炒,最后放醬油炒勻起鍋盛盤??梢娀劐伻馀c油爆豬是一脈相承,都是先將肉煮或蒸熟后撈出,切片,再第二次加工,爆炒成菜。只是油爆豬的作料中沒有辣椒,下作料的順序稍有差別。至于加生竹筍同炒的回鍋肉,現(xiàn)在不多見。但是加茭白同炒,在川南一帶仍然流行。從烹飪原料和工藝看,回鍋肉在明代已基本定型。
清末,回鍋肉的品質(zhì)和口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得益于郫縣豆瓣的創(chuàng)制。清朝咸豐(1851—1861)年間,郫縣城南街的益豐和豆瓣作坊老板陳守信突發(fā)靈感,將鮮辣椒加入豆瓣醬。傳統(tǒng)豆瓣醬是沒有辣椒的,意想不到的是,放了辣椒的豆瓣醬格外可口,消費者大加贊賞。
到了光緒(1875—1911)年間,彭縣富商龔鹿賓見辣椒豆瓣醬有利可圖,攜款到郫縣創(chuàng)辦元豐源醬園,生產(chǎn)豆瓣醬。益豐和與元豐源彼此競爭,原料選擇精益求精,釀造工藝不斷改進。僅曬豆瓣一環(huán),便是天天翻曬,夜夜吸露,持續(xù)時間至少一年。翻曬時間越長,品質(zhì)越佳。兩家豆瓣大戶就這樣你追我趕,釀造出的辣椒豆瓣醬,不放任何香料卻香味醇厚;不用任何油脂卻油亮爽潤;不加任何色素卻光澤美觀。郫縣的辣椒豆瓣醬由此名揚全川,成為川菜最重要的調(diào)料。
用郫縣豆瓣炒回鍋肉的方法是:將帶皮豬腿肉洗盡與蔥、姜、花椒一起放入開水鍋中煮熟,但不能煮火巴,撈起晾干水汽,切片。炒鍋放混合油(菜油和豬油相混)燒至五成熱,下肉片和微量鹽,炒至肉片出油、卷起,放入少許紹酒,再放入剁細(xì)的郫縣豆瓣、甜醬炒香,最后下蒜苗炒至斷生起鍋。因季節(jié)不同,回鍋肉的輔料也可用大青椒、甜椒、洋蔥、大蔥、嫩姜、藠頭替代蒜苗。若用藠頭,最好帶葉,切成一寸長的節(jié),這樣炒出的回鍋肉也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