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千古一絕 蘇蕙織錦回文《璇璣圖》
笑容郎
陜西扶風東晉時的名人竇滔之妻、才女蘇蕙所織回文詩《璇璣圖》,已傳世1600余載。她以聰慧絕倫的頭腦、巧奪天工的雙手,在一個長寬各8寸的錦面上,用紅、黑、藍、紫、黃五色彩線,織繡出縱橫各29字、共841字的文字方陣。這些文字內涵無限,變幻無窮,豎讀、橫讀、順讀、倒讀、退一字讀、進一字讀、交叉讀、回環(huán)讀等等,皆成詩文,有三言、五言、七言,還有四言、六言、絕句、律詩,等等,詩文雋永,韻節(jié)合協(xié),從中可讀出七八千首詩來。一時震動朝野,成為千古絕唱。
蘇蕙的《璇璣圖》,在我國文學史上不但開了織錦回文的先河,而且開創(chuàng)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形式和派別,即回文體。
這小小的織錦浸透了一個位少婦對世事、對人生、對家鄉(xiāng)、對愛情的無限貞珍和思戀,濃縮了蘇蕙與丈夫竇滔之間一段凄美的愛情。
那么,他們夫妻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法門寺巧與結良緣
竇滔,字連波,東晉時人,生于351年,將門之后,右將軍竇真之孫,竇朗之次子。女皇武則天說他:豐神秀偉,熟讀經史,允文允武,多有政聞。他先后在扶風(當時的美陽縣)周秦坡和法門寺居住。
蘇蕙,字若蘭,生于356年,是與扶風相鄰的武功縣蘇坊人,其父蘇道質曾任河南陳留縣令。若蘭從小智識超人,儀容秀麗,謙默自守,不求顯揚。她兩歲學認字,三歲學畫畫,五歲學琴樂,七歲學繡繪,九歲便能織錦。到了十四五歲,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紡紗織錦,描龍繡鳳,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一時間芳名遠播遐邇。
有了這么一位才情橫溢、美若天仙的少女,周圍豪門富賈及王孫公子前來求婚者絡繹不絕,但卻被若蘭一一回絕,甚至不屑一顧。
蘇若蘭15歲那年的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這天,以藏有佛指舍利、被譽為關中塔廟之祖的法門寺舉辦盛大廟會。各地的黎民百姓、善男信女們,紛紛從四面八方來到法門寺祈福進香。若蘭也在父親地帶領下,走出家門,遠道來到法門寺游玩。
這天法門寺人頭攢動,熱鬧非常,人聲鼎沸,香煙燎繞。若蘭跟隨父親,從街這頭走到街那頭,從寺院外轉到寺院內,心里十分快活。她平時出門不多,今天可算大開了眼界。她在大雄寶殿進香時,心里還默默祈禱,愿佛祖保佑,自己能找到一個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
忽然,她看見寺外不遠處的一個池塘旁圍著一圈人,正在大聲叫好。她與父親擠過去一看,只見一個20歲左右的青年,正在挽弓射箭,他身姿優(yōu)美,技藝嫻熟,只聽嗖嗖嗖,三箭射出,天空正在振翅飛翔的三只大雁應聲掉下,惹得周圍一片叫好聲:“好箭法!”“好武藝!”
蘇若蘭不由多看了他幾眼,只見這青年一身武生打扮,相貌堂堂,英姿勃勃,她不由心里狂跳起來。
正在這時,忽然一陣吆喝聲傳來,只見幾個官兵綁著一個滿臉傷痕的青年走了過來,后面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漢磕磕絆絆地追著喊著:“你們不能抓他呀,我就這么一個兒子……”
原來這是朝廷在抓兵。那射箭青年聽了老漢的哭訴,頓生憐憫之心,勸官兵放還老漢的兒子,官兵怪他多管閑事,竟對他動起手來。那青年一怒,幾拳打跑了官兵;并從懷里摸出一些銀子,交給老漢和他的兒子,勸他們趕快逃走。
這一切,都深深印在了蘇若蘭的心里,她想,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心地還如此善良,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不由心生愛慕。
回家的路上,若蘭問父親:那青年是何人?父親似乎明白了什么,笑著回答說,那是大將軍竇真的孫子竇滔呀!是個遠近聞名的人物呢。若蘭隨即含羞將自己的心事告訴了父親。請父親托人去竇家提親。
竇家也聞聽過蘇若蘭的芳名,婚事一拍即合。
第二年(372年),16歲的蘇蕙與21歲的竇滔喜結良緣。
亂世顯英才
竇滔和蘇蕙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當時東晉王朝屈居江南,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zhàn),朝廷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史稱“五胡十六國”。 黎民百姓飽受戰(zhàn)亂之苦,四處哀鴻遍野。直到建都長安的前秦皇帝苻堅統(tǒng)一北方后,社會才出現(xiàn)了一個難得的“小康”局面。
竇滔作為將門之后,非常痛恨戰(zhàn)亂給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一心想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作出點貢獻。于是,就在婚后的當年秋天,他作出了一個“投軍報國”的決定。他說:大丈夫當在疆場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之志,才不妄來人世一場。
盡管他們少年夫妻,新婚燕爾,情意繾綣,但蘇蕙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她很支持丈夫去從軍報國。
深秋的一天,天空雁鳴陣陣,地上黃葉飄飄。竇滔牽著戰(zhàn)馬,在妻子的陪同下,走出了他們居住的法門寺小西巷(后來被人們稱為織錦巷),上路從軍。他們緩步來到初識時的池塘邊上,若蘭觸景生情,不禁低吟道:
送君送到池塘東,當年射鳥識君容。
紅線相牽結秦晉,不想今日兩離分。
轉過池塘,來到了小巷南,走上大街,若蘭又吟道:
送君送到小巷南,只恨時短路更短。
此去前途茫無曉,不知何日得回還?
當他們相伴來到寺院西邊時,恰遇寺院鐘聲響起,若蘭吟道:
送君送到寺院西,鐘聲伴君跨征騎。
禱告神靈多保佑,等郎平安歸故里。
盡管小兩口難分難舍,但竇滔畢竟是個有大丈夫氣概的男子漢,他擺脫兒女情長的羈絆,毅然與妻子分別,跨馬揚鞭,奔向征程。
竇滔從軍后,在南征北戰(zhàn)中屢建奇功,很快成長為一員名將;尤其在協(xié)助秦苻堅攻取東晉的梁州和益州的戰(zhàn)役中,他的文滔武略之才得以全面展現(xiàn),深得秦苻堅的賞識,認定他是一位難得的人才。這樣,在竇滔從軍兩年后的374年,23歲的他便被提拔為秦州(今甘肅天水市)刺史。竇滔回到故鄉(xiāng)法門寺,接18歲的妻子蘇若蘭,一同赴秦州上任。
刺史的職責,各朝代不盡相同,但前秦的刺史,實際上就是本地的最高軍政長官。所以竇滔既要管軍,又要理政。適逢當?shù)剡B年大旱,莊稼無收,而秦苻堅又要不斷征糧擴軍,開拓疆土。面對這種情況,竇滔巧妙周旋,全力抗災救民,把當?shù)刂卫淼那迤接行?,政績斐然?/p>
但野心勃勃的前秦皇帝苻堅,不顧民眾疾苦,一心想迅速東進南下,消滅東晉,統(tǒng)一全國。竇滔看到連年兵災給百姓帶來的痛苦,耿直的他幾次勸諫秦苻堅暫時息戰(zhàn),給百姓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
苻堅認為他忤旨不遵,擾亂軍心。再加上一些權奸之人妒賢嫉能,背后讒言陷害他,引得秦苻堅大怒,一道旨令,把竇滔貶謫到遙遠荒涼的流沙(今甘肅墩煌)去做地方小官。
竇滔被發(fā)配邊關,剛剛20歲的蘇蕙一時手足無措,在痛別夫君之后,只好暫留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