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著名高僧釋道安生平年表
雅楓氏
釋道安(312----385),西晉長樂郡扶柳縣人(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小寨鄉(xiāng)扶柳村)。謂安平國或者常山,為誤。
釋道安是東晉時著名高僧、杰出翻譯家。他致力于佛教中國化,被譽為中國“佛教領袖”。
釋道安生平年表
西晉永嘉六年(312年),他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原姓魏(一作衛(wèi)),成名后自稱釋道安,簡稱道安。
東晉大興元年(318年),他7歲(虛歲,下同),始上學。他學習儒家經(jīng)典,書讀兩遍就能背誦,顯現(xiàn)出超強的記憶力,鄉(xiāng)鄰們都感嘆不已。
東晉(下略)太寧元年(323年),他12歲,出家為僧。因形貌非常丑陋,面黑,人稱“漆道人”,而不被師父所看重,只能從事田間勞動等體力活,但吃苦耐勞,勤勤懇懇,毫無怨言,篤性精進,持齋戒精嚴。
咸和元年(326年),他15歲,初顯其才。他求師借閱《辯意經(jīng)》和《成具光明經(jīng)》等,利用勞動休息時間就讀,皆能過目成誦,師異其才。師父給他一卷《辯意經(jīng)》,約有5千字。道安帶著經(jīng)書下地干活,利用休息時間讀經(jīng)。晚上回寺院后,將經(jīng)書還給師父,并要求再換一部,師父說:“昨天給你的經(jīng)書還沒有讀,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說:“昨天的那部經(jīng)書我已經(jīng)會背誦過了?!睅煾父械胶荏@訝,卻并不相信。但還是給了他一卷《成具光明經(jīng)》,有近1萬字。道安又是帶著經(jīng)書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時間閱讀,晚上回來時又還給師父,師父拿著經(jīng)書,讓他背誦,他竟然背得一字不差,師父大為驚嘆,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師傅令他輔導經(jīng)書,僧徒們見其貌不揚,故意提出質(zhì)疑刁難他,他卻都圓滿給予解答。因而,贏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
咸和六年(331年),他20歲,受具足戒。得到師父同意,自由出外游學。332年起,去行腳游學。
咸和九年(334年),他23歲,在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始收徒。
咸康元年(335年),他24歲,游學至鄴。他入中寺事佛圖澄為師。
永和四年(348年),他37歲,因師傅佛圖澄圓寂,離鄴回冀州。
永和五年(349年),后趙境內(nèi)佛教徒普遭厄運,許多僧人遭到迫害。于是,僧人們紛紛逃離鄴地,成為難民。他預感“國運將?!?,出走避難于濩澤(今山西陽城)。
永和六年(350年),他在濩澤給經(jīng)書作序,有《陰持入經(jīng)序》《道地經(jīng)序》《十二門經(jīng)序》《大十二門經(jīng)序》。
永和八年(352年),他與僧輔、道護、竺法汰北上飛龍山(今河北元氏縣與鹿泉縣交界山,也稱封龍山)。在飛龍山與道護等人討論“格義”問題,指出“先舊格義,與理多違?!?/p>
永和九年(353年),他帶領著僧人前往太行恒山(古北岳恒山,今河北阜平北),建寺立塔,大行弘化。
永和十年(354年),他在恒山立寺(五臺山第一座寺院——恒山寺)傳教,聲名大振,隨其受學、出家之人“中分河北”。在恒山時,跟隨他的僧團,就已經(jīng)達到500多人。
永和十二年(356年),受冀州武邑太守之邀,到武邑講法。
是年,“復還冀部,住受都寺,徒眾數(shù)百,常宣法化”。據(jù)襄陽胡中才先生、冀州王其譚先生考,“復還冀部”即復還冀州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區(qū))。
升平元年(357年),他在冀州信都舉行大規(guī)模法會。
升平四年(360年),他49歲,出走牽口山。
隆和元年(362年),他率慧遠等數(shù)百僧眾往王屋、女休山(今河南濟源西北)。不久渡河入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以草木充饑,棲居修學。
此間,他在河北省淶水縣擴建了慶華寺。慶華寺鼎盛時期,有上、中、下三院,占地近千畝,有樹萬余棵,殿宇上千間,僧眾數(shù)百人,是北京地區(qū)第一大寺。
興寧三年(365年),他54歲時,帶著400多人的僧團南投襄陽,南下途中,在新野分張眾徒,自己帶領僧團大部到襄陽,后發(fā)展到600多僧人。他在襄陽約15年,講經(jīng)、注解、整理經(jīng)典,確定戒律,不遺馀力。
寧康元年(373年),他在襄陽興建檀溪寺。檀溪寺有一座五層的佛塔,400間房屋。大佛塔,形制宏偉,令人贊嘆。這五重塔絕非一般建筑:“最下為雁形,第二層作獅子形,第三層作馬形,第四層作牛形,第五層作鴿形,名為波風越?!?/p>
相距連千里之外的涼州刺史楊弘忠,聽說釋道安建寺院,向檀溪寺“送銅萬斤,擬為承露盤”。遺憾的是,涼州距襄陽路途遙遠,寺院建成,這位楊刺史的銅還沒有運到。后道安用楊弘忠捐助的銅,在檀溪寺內(nèi)鑄造了一尊佛像。
寧康二年(374年),他撰寫我國第一部佛經(jīng)總目《綜理眾經(jīng)目錄》一卷,后散失。
寧康三年(375年),他開始鑄佛像。這尊無量佛像,高達一丈六尺(約5.3米),栩栩如生,端詳莊重。
太元元年(376年),他撰《合放光光贊略解》并序言,撰《淅備經(jīng)十住梵名并書敘》。
太元二年(377年),晉孝武帝下詔供道安奉祿,等級與王公相同。前秦太史向苻堅上奏“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苻堅認為智人就是西城鳩摩羅什和襄陽沙門釋道安。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苻堅命其子苻丕率步騎十萬圍攻襄陽。因秦軍臨城,道安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朱序挾持他于襄陽城內(nèi),“固守中城”。
太元四年(379年),他68歲時,被前秦苻丕將道安送往長安。苻堅甚悅。
在長安,他的僧團隊伍十分繁盛,僧眾人數(shù)多達數(shù)千人。
是年,他令曇摩侍(持)等譯出《十誦比丘戒本》(或云《十誦大比丘戒》)一卷。道安寫序,名《比丘大戒序》。
太元七年至太元九年(382~~384年),他組織僧人譯經(jīng)、自己作序。譯出的有《鼻奈經(jīng)》(亦作《鼻奈耶經(jīng)》)十卷;《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jīng)抄》五卷;《四阿含暮抄解》;《阿毗曇毗婆沙》(或作《鞞婆沙論》)十四卷;《阿毗曇八犍度論》(又名《迦旃延阿毗曇》)三十卷;《婆須蜜》、《僧伽羅剎所集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及《增一阿含經(jīng)》等,他一一為之作序。
太元十年(385年),他74歲,二月八日,在長安五重寺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