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醮科儀音樂 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
靈溪
《海南島史》載:“道教自宋初以來得到歷朝信仰而復興?!?齋醮科儀音樂,在宋初隨著江南一帶的移民傳入海南,它隨民間作齋祭祀活動而繁衍并深深扎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一種民間音樂。
民國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島志》云:“道教之于本島,相當普及,大多數(shù)寺廟均屬之,全島道教徒計達三十萬人。”當時的海南島人口僅217萬人,道教徒占了14%,可見
海南齋樂獨具本土特色
道教在海南島影響之大。
據(jù)史料記載,海南之道教屬正一道,亦稱火居道。正一道雖侍奉宮觀,但仍返家居住,經(jīng)授職籙(音“錄”)的道公平時也務農(nóng)事,有齋醮活動就為民間設壇祭祀法事。原始宗教與佛道教的融會而形成海南獨特的齋醮科儀,齋醮科儀音樂伴隨著齋醮的內(nèi)容目的和適應行持的程序而融變定形。
海南島的齋醮活動是中原道教天師道齋醮科儀的承傳派生,傳至海南后,與本土的原始宗教活動結合,汲納方言俚語山歌調式演變,并與佛教音樂融會成的一種獨特的宗教藝術。
海南移民源流多、文化層次雜,加上原籍少數(shù)民族信仰文化理念的不同,使齋醮科儀音樂也有別于中原天師道齋醮科儀音樂。其特點是:聲調高、音域寬。誦經(jīng)念咒與音樂、擊樂同步進行。其中誦經(jīng)念咒語音有官話、粵話、海南話及各種語系,經(jīng)文的長短句和語音不同致使伴奏經(jīng)韻虛聲襯音多,拖腔拉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