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鍋莊
婯児臉
“天上有多少顆星,鍋莊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鍋莊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多少毛,鍋莊就有多少舞姿”,這便是人們對豐富多彩的 阿壩“藏羌鍋莊”的贊譽。當年,著名舞蹈家戴愛蓮深入阿壩采風,回去后以“藏羌鍋莊”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嘉絨酒會》,頓時風靡九州,走俏美國百老匯,成為了一朵豐盛綻放于海內外文化市場的雪蓮花。這段佳話,藏羌同胞至今仍然津津樂道,難以忘懷!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阿壩州文化局和州文化館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將“藏羌鍋莊”改編、整理、出版成一套完整的《阿壩藏羌鍋莊》歌舞磁帶和光碟,以其節(jié)奏明快,歌詞賦有新意,容易普及等特點,很快由城鎮(zhèn)迅速向廣大農牧區(qū)推廣,隨即還張開翅膀飛向了國內外。
從那時起,“藏羌鍋莊”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獨特的魅力,幾乎成為了阿壩的一張文化名片。假如你有機會出差到內地和沿海許多城市,每當你漫步在廣場上,你都會聽到熱情奔放的藏羌音樂和看到聞樂起舞的各族市民。阿壩藏羌鍋莊正悄悄成為了內地和沿海許多城市最流行的群眾健身活動之一。藏羌鍋莊比起其他民族舞蹈或者西方的國標舞來,舞步相對簡單,但是身體的活動性要強得多。只要大膽地伸開手臂,邁開步子,充分地展示內心的激情,就能跳出地道的鍋莊。如今跳藏羌鍋莊早已不是阿壩的專利,已經成為了海內外共享的民族文化資源。
時隔15年后的今天,阿壩州文化局組織的“藏羌鍋莊”演出隊,又在2004年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魅力12”欄目中一展舞姿和歌喉,把“藏羌鍋莊”竭誠拋灑到全國觀眾眼前。美麗多彩的“藏羌鍋莊”,不僅博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同時也使海內外許多人對阿壩州產生了遐想和期盼。2004年,為擴大嘉絨鍋莊的知名度,進一步展現梭磨河畔明珠城市的魅力,馬爾康縣委、縣政府和州文化局聯袂舉辦了馬爾康建縣以來規(guī)模最大、最隆重的 首屆嘉絨鍋莊節(jié),來自省內外的嘉賓和游人都親身感受了嘉絨鍋莊藏文化的底蘊。如今,參與性強和普及率高的“藏羌鍋莊”,還成為九寨溝藏羌民族風情晚會的主打節(jié)目,不愧為阿壩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藏羌鍋莊”吐露芬芳,也再次激起了人們對阿壩“藏羌鍋莊”的暢想。
“鍋莊”起源于古代雪域兒女圍繞篝火或室內火塘,進行祭祀性和娛樂性的歌舞。舞蹈動作中包括對神靈敬畏的心態(tài)、對動物姿態(tài)的模擬、相互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大型歌舞圍繞篝火旋轉,藏文史料《拉達克王系》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前后的德曉勒時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從更遠的時代起,藏族人即有圈繞篝火歡歌狂舞的習俗。這些旋轉不息的歌舞,陪伴這個民族走過無數個世紀的時光,傳承發(fā)展直至今日。
阿壩“藏羌鍋莊”的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之前?!安厍煎伹f”,這門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藝術,伴隨著藏羌文明的演講,繁衍不息,流傳至今?!安厍煎伹f”是以表現藏羌民族濃縮而升華了的感情為追求目標的社會藝術活動。它來源于生活,又經過千百年的加工、提煉、選擇與組織而具有超常化的特征——富于節(jié)奏性、韻律感。它經過長期傳衍積淀,各自逐漸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動律體系,并呈現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質的審美功能。因此,藏羌鍋莊就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青稞酒等勞動歌舞,又有頌揚英雄的歌舞以及表現藏羌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鍋莊。
通過對現代“藏羌鍋莊”的了解,將有助于人們深化對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及所反映內容的理解,并作出更加接近歷史真實的詮釋。在青藏高原,許多民族在歡慶節(jié)日時都要跳這種“鍋莊”,如藏、羌、彝、納西、普米、摩梭、傈僳、怒族……等,都手拉手成圓圈狀,邊舞邊唱,有的甚至邊舞邊飲酒。
誠然,“藏羌鍋莊”是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的縮影,是青藏高原近5000年歷史進程的文化積淀。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類的生命與情懷,是青藏高原社會發(fā)展變革的體態(tài)節(jié)奏;它凝聚著藏羌民族的聰明才智,記錄著藏羌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安厍煎伹f”在中華民族舞蹈藝苑里是兩束芳香四溢的鮮花。都別具一格,各具風采,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如今,它在世界民族文化藝壇上享有自己的地位,為偉大祖國和藏羌人民爭得了榮譽,對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增強民族的團結、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攝影:scd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