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口彩”民俗
執(zhí)初
口彩是利用語言的諧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為地加以創(chuàng)意,從而獲得新的寓意,來寄托人們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價值觀的間接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很重視口彩,在廣東香港地區(qū),人們都很喜歡數(shù)字八,因為在廣東話里面八與“發(fā)”是諧音的,在北方過年時候要是孩子們在吃飯時候不小心把碗給摔碎了,老人們就會馬上說一句“歲歲平安”,這都是一種討口彩的習俗。
“討口彩”是我國民間的一種習俗。它包括在特定場合說吉利話和為事物取表達吉祥、美好愿望的名字等內(nèi)容。
比如:
日常生活中,逢年過節(jié)給小孩錢稱為“壓歲錢”,年夜飯稱為“團圓飯”,生日吃的面條叫“長壽面”,糯米團稱為“雙喜丸子”,元宵節(jié)出外郊游叫“走百病”,端午節(jié)給孩子臂上系的絲線叫“長命縷”、“百歲鎖”、“長命線”等。古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辟邪去災(zāi),祈求福壽安寧。
在商業(yè)行為中,經(jīng)常取一些與好運或金錢有關(guān)的商號。比如好運來、金利來、大發(fā)、順風、雙喜、安踏等。開張日期稱為“金日”,經(jīng)營之物如蘿卜叫“彩頭”,鯉魚是“年年有余”,水餃叫“元寶”。
除了給事物取吉祥的名字外,常見的討口彩方式莫過于說吉利話了。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祝壽的常見用語,“平步青云”、“紅得發(fā)紫”是祝福步步高升,官運亨通,“恭喜發(fā)財”、“心想事成”是祝福新年快樂……
討口彩表達了古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語言崇拜的一種形式。與禁忌語、委婉語一樣,都是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雖然大家并不認為討口彩的內(nèi)容一定會發(fā)生,但卻滿足了人們對于美好、融洽的追求。
在湖北大悟,討口彩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正月初一的早晨,要由一家之主開門,開門時要說“開門大發(fā)”、“開門見喜”、“財源廣進”之類的吉利話。春節(jié)期間,熟人見面,要彼此祝愿。而餐桌上總少不了魚,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新年里吃年糕,寓意“一年高似一年”。小孩子不慎將碗打碎,大人趕緊說一句“歲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元宵節(jié)和中秋節(jié),吃湯圓和月餅是因為它具有“團團圓圓”的含義。
平時,“8”和“6”及其組合數(shù)字,成了人們競買的所謂“吉祥”數(shù)字。送給新娘的鮮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圓”,初生的孩子洗澡時用幾棵蔥是為了他的“聰明伶俐”等等。
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語言禁忌。如親人間不能分食一個梨,就是為了避免“分離(梨)”。人們討厭“4”這個數(shù)字,因它同“死”諧音,出租車司機上牌照或家里安電話都不愿意帶“4”的號碼。鐘與“終”同音,所以不能送給別人作為禮物。這種語言禁忌與討口彩一樣,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不祥事物盡量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