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千年古墓睡美人”
翠嵐桑
契丹族,這個曾經(jīng)建立強大的遼王朝,統(tǒng)一了北方,對中華民族古文化有著重大貢獻的民族,他們所留下的歷史遺址,正成為人們?nèi)ソ沂具@個民族興衰歷程的重要線索。
2003年通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契丹女尸一時聞名全國,但是上世紀80年代烏蘭察布市遼墓出土的契丹女尸卻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這具神秘的契丹女尸就存放在烏蘭察布市博物館。這具千年女尸出土已三十多年,目前保存完好。
“睡美人”出土
上世紀80年代,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固爾班鄉(xiāng)豪欠營村許多村民以盜挖古墓為生,后來在挖掘古墓中死了一個人,村民們認為這是鬼神作怪,從此以后就沒有人再挖盜古墓。
據(jù)了解,當時剛剛成立的烏盟文物站(今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得知這一情況后,經(jīng)調(diào)查認為這是一處遼代墓葬,有10座。地表盜坑累累,散落著許多灰色墓磚。
1981年10月12日,以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陸思賢為領隊,烏盟文物站全體職工為隊員的考古發(fā)掘隊,在對察右前旗固爾班鄉(xiāng)豪欠營村灣子山編號為六號的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具契丹女尸熟睡其中,她被專家們稱為“千年古墓睡美人”。
當時館長李興盛說,這六號墓20世紀70年代曾經(jīng)被盜掘過,因當時沒有挖到墓室而沒被盜墓者破壞。
文物考古者先從墓道開始發(fā)掘,并找到墓門,當進入墓室發(fā)現(xiàn)墓內(nèi)淤土為異常潮濕的細沙土。墓葬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平面南北長2.12米,東西長2.2米,墓底至墓頂高2.26米;墓壁均為加工過的石料券砌,墓室地面均用灰色溝紋磚鋪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淤土中發(fā)現(xiàn)了白釉瓷盤、白瓷碟等文物。
然而此時,人們感覺到墓室彌漫著令人難捱的腐尸味。這種濃烈的味道在以往發(fā)掘遼墓墓葬中未曾出現(xiàn)。緊接著,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讓在場的所有考古人員目瞪口呆:在墓室北壁的尸床上,頭向北,面向東南,正對著墓門,側身躺著一具古尸,她右手貼在腰部,左手很自然地放在胸前,右腳稍向后,頭枕木枕,面部由表情安祥的鎏金面具所覆蓋。
這個鎏金面具,兩眼微合,鼻子瘦長,柳眉小口,兩頰豐潤。這具契丹女尸身穿銅絲網(wǎng)絡,表現(xiàn)出濃郁的遼代契丹族葬俗,證實了契丹族“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的“貴人禮”。
女尸呈自然安詳側睡的姿態(tài),像正在做著一個不愿醒的美夢。這具尸體兩臂豐腴、雙腿肥碩,胯骨與臀部寬大,腰部緊束。加之右鬢角上的一朵展翅欲飛的蝴蝶結,更顯得美麗端莊。在出土時,棕紅色的皮肉尚有一定彈性。
對于當時女尸身上佩戴的玉器及發(fā)式,館長記憶猶新,“在女尸左側腰部,置木制刀鞘一件,有兩把玉柄銅刀插入其中。其身上穿壽衣,因時代久遠,多已殘朽,有繡花絲棉外衣、輕羅短衫、絹裙等10多層。這批衣物為研究契丹族的服飾提供了可靠資料。同時女尸頭戴帽狀巾幘,巾幘由4層絲織品組成,內(nèi)絮絲綿?!蔽奈锟脊殴ぷ髡咝⌒囊硪淼刂饘用撓?,露出了女尸濃密烏黑的長發(fā)。這是契丹婦女發(fā)式的首次發(fā)現(xiàn),對研究契丹婦女的頭發(fā)樣式提供了實物依據(jù)。
解剖女尸
契丹女尸已經(jīng)出土三十多年,如今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在當年卻引起了轟動。當時契丹女尸出土在全國尚屬首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公安部一二六研究所、中國軍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的病理專家、教授參與了對契丹女尸的解剖,進行了生理、病理、生化、骨骼、細胞、人類學等十幾項化驗,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科研資料。
當時的館長李興盛回憶,經(jīng)過對契丹女尸測量和檢查,其身長為160.9厘米,生前體重為56至61千克,腦容量為1383毫升,血型為B型。從契丹女尸口腔牙齒的檢查情況看,契丹女尸的年齡應該在25歲左右。而對于這位契丹女人的死因,專家們普遍認為,從其陰部所墊的襠布上有大面積的血污看,不排除有大出血而亡的可能。但在女尸胃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砷化物(砒霜),更有可能是中毒而死。時至今日,這位契丹女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專家們?nèi)匀粵]有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館長說,科研工作者對契丹女尸做了生前面貌的復原。復原后的契丹女尸,亭亭玉立,栩栩如生。她身著契丹服飾,表情端莊而秀美。從面部特征看,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點。而對于這位契丹女人的身份,考古人員依據(jù)其墓室條件、服飾、隨葬品等方面進行分析后認為,她絕不是遼代皇族的成員,極有可能是當時的一個富家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