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概況
學博子
民族概況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由于分布地區(qū)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黎族人口數(shù)為1247814。使用黎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qū)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chuàng)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里”、“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海南島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袄琛边@一專有族稱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海南島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遺址有130處,大約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學界和民族學界研究認為,這些新石器遺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開發(fā)了海南島。秦漢時期,海南島同漢王朝關系密切,漢武帝先后數(shù)次派兵打開瓊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部分大陸漢人遷居海南島,與黎族土著居民雜居。以后,漢族大量移民海南島?!按迦恕?、苗族和回族也先后遷徙入島。大量移民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鐵器)和生產技術(農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公元l世紀中葉,封建統(tǒng)治漸趨穩(wěn)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統(tǒng)治更加鞏固,俚僚領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領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嶺南其它越人,先請命于梁朝,后又歸屬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義,致力團結,密切了中原與海南島的關系,促進了黎族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唐宋時期,海南島與中央王朝關系更加密切,海南島作為唐朝與南海諸國貿易往來的交通要沖。唐朝十分重視海南島的統(tǒng)治和開發(fā)。黎族地區(qū)生產的金、銀、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為“貢品”又作為對外貿易產品。與此同時,黎族地區(qū)的封建地主經濟進一步成熟。黎族勞動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