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之鄉(xiāng)-云南彌渡 原生態(tài)的花燈燈會
念南醬
彌渡有花燈之鄉(xiāng)的美譽。彌渡花燈因其具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底蘊和鮮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具有的宗教、民俗、藝術、社會的杰出價值,于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彌渡縣也因為花燈的普及,特別是正月十五的鬧花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源流
彌渡花燈起源于唐南詔時期,形成于明代初中、中葉,普及于明末清初,發(fā)展壯大于新中國成立以后,唱響跳紅于二十一世紀初。彌渡花燈歷經(jīng)千年,世代相傳,從初期的祭祀、自娛自樂花燈,發(fā)展成為具有自娛性、娛他性、祈神求福性的花燈;從團場燈、從簸箕燈、團場燈、邊舞邊行的過街燈到折子戲、本子戲、大型舞臺戲;從祭壇、院壩搬上了藝術大雅之殿堂。
彌渡花燈體現(xiàn)了人類古老的自然崇拜及后期各民族間對道教、佛教、儒教的接納。,傳承著悠久的社祭文化,蘊含著眾多的歷史信息和記憶。在玩燈中的接燈、祭燈、說吉利等,就是祈神求福,祈愿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原始表現(xiàn),甩龍、舞獅、舞白鶴等,實際上是遠古人類對大自然崇拜的一種轉換或嬗變,也是人類圖騰崇拜的一種折射和反映。
彌渡花燈是以漢民族為主體文化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彌渡花燈舞蹈中的屈膝、坐臀、崴胯等動作的表演和眾多的花燈唱腔,從內(nèi)容到形式體現(xiàn)了對當?shù)赝林褡逡妥?、白族歌舞、曲調的提煉于升華,折射出各民族團結和諧,和睦共處的痕跡,是對邊疆各民族歷史文化融合后對相應歷史的回顧;
彌渡花燈是彌渡地區(qū)民間一項重大的藝術展演和廣大人民群眾自娛自樂的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載體。他的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已成為彌渡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開或缺的一部分。在彌渡,村村有燈班,處處跳花燈,幾代人都跳花燈的花燈世家比比皆是,在燈場,老到七八十歲,小到五六歲,甚至吃奶的嬰兒被母親背著幾代人同場翹燈的并不稀罕。特別是密祉的元宵燈會更是彌渡花燈的濃縮與概括,它的組織的自發(fā)性,民眾參與的自覺性和廣泛性,以及燈會活動內(nèi)容的豐富性,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原生態(tài)花燈燈會,是花燈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