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鎮(zhèn)安喪葬習俗
客夢回
清末民國初,窮人喪葬是白棺、粗布舊衣甚至蘆席裹尸。富人死了,男著長袍短褂,女著衣裙,七領(lǐng)五腰,以生絲絹、綢緞為主。壽枋內(nèi)外油漆光亮,大頭雕刻“壽”字,兩邊雕“萬”字格。鎮(zhèn)安縣喪葬習俗有八個環(huán)節(jié):
沐浴
請老年人給亡人沐浴、理發(fā)、整容、穿衣、戴帽、蒙面,兒孫給燒落氣紙。
下榻
即停尸。死者系父母,在堂屋停放稱正寢中堂。他人則停臥室,榻下點燈。富人全家身著孝服,窮人一般只帶頭孝。
報喪
亡人家屬用白紙寫“當大事”貼在大門以示喪事,晚輩向叔伯、姑舅等近親報喪。
入殮
即進材。待親屬兒女到齊,瞑視吊唁后,亡人進材蓋棺,也稱“大殮”。
升棺
屬父母者,在正堂將棺材升起,棺前置祭桌,桌上放亡人遺像或靈牌及祭品香火。祭幛、花圈放四周,設鼓樂班,稱“靈堂”。其他亡人靈堂在屋外搭帳棚設祭。
祭奠
一般祭奠為三天。農(nóng)村慣用煙火放路燈,唱孝歌,請道士做開齋路。富人及有功名人家則請禮賓“堂祭”。晚輩給亡人行三拜九叩首禮。
發(fā)喪
即起靈安葬。祭后起靈,富人靈柩綁彩平床或扎龍頭鳳尾棺罩,由32人(稱八仙)抬靈,常人只用16人抬。起靈時,嗩吶鑼鼓,鞭炮齊鳴。靈隊的排列為樂隊在最前,接著是手舉花圈、挽幛的親友,然后是手捧遺像靈牌的孝男孝女,最后是鄰里村民。八仙沿著指定的路線云游運轉(zhuǎn),抵墓地,架馬落棺,然后坐字落喪。落喪后,連續(xù)三夜在墓旁篝火,以示給亡人作伴。
圓墳
葬后三日,給亡人圓墳堆土,砌墳頭,整理陵墓,栽植松柏。逢亡人“三七”、“七七”、“百日”、“周年”,后人前往祭奠。服孝期間三年不貼紅對聯(lián),一年不參加娛樂活動,不辦喜事,三年孝滿釋服卸孝。
新中國建立后,機關(guān)干部死后,出訃告報喪,由機關(guān)成立治喪委員會,安排喪事,從儉辦理。親朋多送花圈、挽幛、發(fā)唁電悼念,召開追悼會緬懷生平。追悼結(jié)束,繞靈柩一周與遺體告別。
附注
鎮(zhèn)安縣,是陜西省商洛市所轄的建置之一。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商洛市西南,漢江支流乾佑河與旬河中游,東西長175.5公里,南北寬72.5公里,總面積3477平方公里。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山大溝多,耕地少,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qū)。鎮(zhèn)安縣是全國科普試驗縣,全國醫(yī)改試點縣,陜西省園林城市,陜西省衛(wèi)生縣城,其中鎮(zhèn)安大板栗以個大色潤、甜脆可口、顆粒飽滿、營養(yǎng)豐富、品質(zhì)獨特而聞名全國,被譽為“中國板栗之鄉(xiāng)”。自古是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是聯(lián)系陜西與湖北的天然紐帶,素有“秦楚咽喉”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