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二十四景(7)
我自知
莆田二十四景之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廂區(qū)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guī)r北行一公里便是。
智泉源出林橋村附近的彌陀巖,巖上有千年古寺彌陀寺,寺內(nèi)有千年鐵樹。寺周圍山高林密,飛禽走獸甚多,富有野趣。智泉發(fā)源處流量很小,在彌陀巖下分為兩支,錚錚作響,其聲細(xì)微。到橋尾自然村橋頭合二而一,流量變大,因受山巖逼迫,急轉(zhuǎn)而下。泉水在陡峭的巖石上奔突,順山勢成了奇特的“玉澗三懸”。三級瀑布首尾相連,每級長約70米,坡度在30度至70度之間,像鍋灶,像墻壁,像囤缸,各具情態(tài),各異其聲。
瀑布受山勢約束,溪澗或窄或?qū)挘魉贂r急時緩,水石相激,飛珠濺玉,霧氣彌漫,在陽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使人賞心悅目。泉流石上,跌宕有聲,其聲隨流量、石質(zhì)、處所不同,在山崖間各呈異響,如兒女呢喃,如琴瑟奏鳴,如鼓響雷鳴,與松濤鳥語交相呼應(yīng),形成八音繁會的自然交響樂。澗底怪石磊磊,似駱駝,似烏龜,似青蛙,、似雄獅,似大象,似小雞,不一而足。瀑布跌落之處,形成’一個個深潭,潭里不知名的游魚甚多,有一種鵝黃色的胡子鯰,當(dāng)?shù)厝私兴包S枝魚”,可算智泉一絕。
傳說,上古時有一個名叫陳清的人在這里放牛。一個白衣老人訓(xùn)斥道:“此仙人菜園地,毋飲牛污吾水!”智泉本來叫做梅花漈,梅花夾岸,花開時節(jié)香氣彌漫在山崖間,花瓣順流而下,.一直流到莆田城下磨溪邊。明代正德年間,提學(xué)陳伯獻(xiàn)辭官后隱居于此,改“梅花漈”為“智泉”?,F(xiàn)在,崖壁上還有石刻“智泉”兩個大字和他寫的改名題記。古人在智泉留下的摩崖題刻很多,比較醒目的有“崖沫”、“流釜”“噴玉”“鳴琴”“石門”“云偃”等字跡,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值。
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莆田縣令何南金筑來蘇亭于智泉左側(cè),并寫下《智泉來蘇亭記》。今人在亭基上開辟了智泉寺?,F(xiàn)在游人一般是從智泉寺旁邊溯流而上,去觀賞智泉“云壑飛泉垂玉箸,松風(fēng)卷雨下珠簾”的優(yōu)美景致。
莆田二十四景之鐘潭噌響
鐘潭位于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離莆田市中心約5公里?!扮娞多犴憽毕怠捌翁锒木啊敝?。
鐘潭以瀑布著稱,其水源出龜山,經(jīng)朱坑注入錦亭山西南的溝壑之中。溪床蜿蜒曲折,溪里奇石錯雜,夾岸雜樹飛花。俯視清流中群魚逐浪,聆聽綠叢中眾鳥叫春,你會由衷贊嘆,想不到離市囂這么近的地方還有如此清幽絕塵的所在!你會不期然而然地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荔軾的《石鐘山記》?!扮娞多犴憽本褪乔叭瞬蓴X《石鐘山記》“噌口么如鐘鼓不絕”一語,重組而成。
溪水經(jīng)過了1公里多的坎坷歷程,突然從一處近30米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注入深潭。這里處處是“鐘”。崖壁上凸下凹,象半個鐘;潭形也象鐘,深不見底;瀑布撞擊深潭,發(fā)出洪鐘般的巨響。如果身臨其境,不但會耳目一新,而且有福消受從天而降的億萬珠璣。鐘潭的奇妙還在于:滿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情態(tài)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別命名為:飛瀑、掛練、曳帛。瀑布下瀉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稱“三酒盅”。筆者曾經(jīng)涉足其間,面對大自然的奇妙,似乎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鐘潭幾個瀑布或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在山谷間各呈其妙,最妙的還在音響之美。置身其間,如聞八音齊奏、萬籟齊鳴,堪稱世間絕唱。
莆田二十四景之南山松柏
南山廣化寺,這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福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鳳凰山麓。近年隨著莆田城的迅速建擴(kuò)展,這里已與市區(qū)融成一體了。
沿著流貫城市西邊的東圳水渠漫步尋幽,渠水清清,蜿蜒南去,轉(zhuǎn)過一個山角,氣勢磅礴的千年古剎便在眼前出現(xiàn)。現(xiàn)行建筑群是清光緒初年依舊制重修的,從20世紀(jì)80年代開始,在海外僑僧的熱心資助下,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kuò)建。從南湖公園往西望去,就可見山門照壁上中國佛教會已故會長趙樸初題寫的“莊嚴(yán)國土,利樂有情”八個大字,足見該寺在佛教界的顯著地位。
踏入山門,沿著中軸線建筑拾級而上,全長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jīng)閣)、臥佛殿(下為祖堂);兩側(cè)翼建有寬敞的石柱廊廡,東側(cè)次第為東羅漢殿、鐘樓、五觀堂、伽藍(lán)殿、尊客堂、水云鄉(xiāng)、圓通門、溪聲閣;西側(cè)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xué)戒堂、祖師殿、凈行堂(念佛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寺后東西兩角的最高處,分別聳立著觀音閣和小南山。南山上,幾十株不知年代的蒼松翠柏,像一排排整裝待發(fā)的士兵,緊緊地守護(hù)著這座莆田文明的象征——千年古剎。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廣化寺匝地3.2萬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積1.7萬平方米,整體建筑主體突出,層次分明,布局協(xié)調(diào),錯落有致,典雅古樸,宏偉壯觀。
大雄寶殿依清光緒原建重修于高2.7米的臺基上,面積837平方米,面闊5間,進(jìn)深4間,建筑物通高22米,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gòu)保持晚清風(fēng)格。殿后部外檐下沿用宋代4根瓜楞形石柱,風(fēng)雨斑駁,可為歷史見證。天王殿前兩側(cè)尚保存一對宋治平二年(1063)紀(jì)年刻字的石經(jīng)幢,八角形,其一幢身無字,其一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咒》,并附刻啟請真言、福德真言以及捐造男女信士姓名等,楷書。臺基為素基,基座、墩座、幢剎和其他構(gòu)件,刻云龍、海水、仰蓮、面面佛(明王形象)等佛教紋飾,雕刻精美、生動。寺內(nèi)還保存了古碑?dāng)?shù)通以及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石構(gòu)件,其佛踢坑溪石中尚存有前人題刻。
人間滄桑,法輪常轉(zhuǎn),佛寺也因千年封建王朝的更迭而歷盡興衰起落。寺初建于南朝永定二年(558)。在此這前,邑儒鄭露與其弟弟鄭淑、鄭莊,于南朝梁陳時(502~589)自侯官南部(今永泰境內(nèi))遷徙到莆田南山定居。此時此地是一片水澤,稱作南湖。他們結(jié)書堂,修儒業(yè),人稱“南湖三先生”,為倡學(xué)閩南之祖。繼而他們因夢中神靈的啟迪而舍地建“金仙庵”,至宋太平興國元年(974),才改名廣化寺。一直到20世紀(jì)60年代,寺內(nèi)仍存報本祠供奉鄭氏三兄弟?!拔母铩苯俨ㄟ^后,古剎重光,書院卻蕩然無存,只見一片柑桔林在夕陽的余暉中郁郁蔥蔥。
寺旁的普門庵,是唐末御史黃滔(840—911)所建的“東峰書堂”故址。宋代,這里一度成為興化軍初試進(jìn)士時考官的辦公閱卷處。鄭僑就是在這里一試身手,然后晉京(臨安)博取乾道五年的狀元的。大概在此前,狀元黃公度回鄉(xiāng)主考,撫今追昔,百感交集,于是在普門庵的墻壁上寫下《普門庵進(jìn)士人試詩》:“荊闈曉辟萬袍趁,鄒魯雖微士所都。三獻(xiàn)有人懷楚璞,濫吹何事試齊竽。要令庾語題齏臼,莫把玄文覆醬瓿。袖手旁觀君勿怪,個中曾是老於菟?!?/p>
普門庵前有宋乾道元年(1165)建成的釋迦文佛塔,石構(gòu),仿木樓閣式建筑,五級八角形,高30米。塔室空心,頂作藻井,內(nèi)壁嵌有石級,供人登上各層塔門外。著名的文物專家羅哲文在《中國古塔》一書描述釋迦文佛塔:“此塔在福建許多石塔中具有其獨(dú)特的風(fēng)格,第一,塔的外形穩(wěn)重堅固,出檐深遠(yuǎn)而又玲瓏……”,出檐深遠(yuǎn)而又玲瓏,確實(shí)有鳥革暈飛,凌風(fēng)飄舉之勢。釋迦文佛塔是舍利塔。它古樸莊重,玲瓏秀美,塔身有近千幅雕刻精美的浮雕(如羅漢、金剛、戴冠女菩薩、力士、飛天、迦楞頻伽共命之鳥、朱雀和花卉等),特別是人物浮雕,線條疏密有致而剛?cè)嵯酀?jì),人物的神情、神態(tài)、神氣畢肖,呼之欲出。
羅哲文在《中國古塔》以其浮雕秀美稱:“塔的須彌座和欄桿別具一格。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雕刻獅子滾繡球和牡丹花等圖案,造型極為優(yōu)美?!貏e是須彌座四周欄桿與眾不同,不用望柱和枋板式的欄桿組合,而是使用了較低的通連波濤云氣紋圖案的矮欄,使厚重的塔基,增加了輕巧之感?!贬屽任姆鹚母〉裾故玖怂未覈袼囆g(shù)的精華。該塔的建筑結(jié)構(gòu)也頗特殊,如瓜楞形倚柱的柱頂和補(bǔ)間鋪?zhàn)?,其斗拱均作一杪一個下昂再加上一杪一個下昂的出四跳七鋪?zhàn)鞯男问?,這只有敦煌榆林窟第16窟五代的壁畫中的建筑才有。釋迦文佛塔的人物浮雕中多有“密宗”的形象,為研究佛教密宗宋代還在東南沿海傳播提供了實(shí)物的資料。塔身保存多處宋元古人的題記刻字和墨書,足見古人登臨抒懷的旅游雅興。釋迦文佛塔現(xiàn)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登塔北望,荔城風(fēng)光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