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婚俗(3)
歆藝
三、馬桶小阿侄
在浙東紹興、寧波傳統風俗中,女方出嫁的嫁妝送到男家,其中只有馬桶,定要男方家的小叔甩進新房。若新郎無弟,則由堂兄弟替代。故而,浙東寧波一帶舊時民間對上有兄長的小兒多有戲稱為“甩馬桶小叔(侄)”的。
馬桶即便桶。宋人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漢人目溷器為虎子。鄭司農注《周禮》有是言。唐人諱虎,改為馬。今人云廁馬子是也?!卑脆嵭ⅰ吨芏Y天官·玉府》“褻器”引鄭司農(東漢鄭眾)云“褻器、清器、虎子之屬”。可見褻器包括清器、虎子兩類。古人稱上廁為行清,故便桶又稱清器,而虎子(今天的余姚西部云樓出土三國時期的陶瓷虎子)系承尿褻器,又叫溺器,今人稱夜壺者便是。由此可見,趙彥衛(wèi)改虎為馬,虎子即馬子之說不確。南宋錢塘人吳自牧《夢粱錄》載當時“杭城戶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近人楊蔭深先生《事物掌故叢談》以為馬桶之得名,是“取其形狀擬騎馬”,可備—說。舊時男子習慣在外面方便。馬桶多為女性所用。因此馬桶在嫁娶的婚姻風俗中被稱作“子孫桶”。
在陪嫁來的馬桶中,女方家長往往預先放入棗子(諧音寓“早”)、花生(寓“生”)、桂圓(寓“貴”)、荔枝(寓“子”),以求得“早生貴子”。在貧困的農村,則放—包花生。兩個半生不熟的紅雞蛋,均取其“生”之意,人們認為這樣做,定能早日生育。民間對花生的寓意,除祈求人生長壽康健、將其稱作“長生果”之外,還取其諧音求得“化生”,化化(分分)生生就是既能生男,又能生女。成親之夜,喜娘(老嫚)要在子孫桶邊唱念口彩:子孫桶,子孫桶,代代子孫做狀元”。紅花生、化化生,人丁興旺滿堂紅”。風俗認為家中有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且各有生育,三代見面才是“滿堂紅”。
在男尊女卑的舊社會,越地民間竟流傳由男方小叔將新娘的便桶甩入新房的習俗,這是當時人們“早生兒子早得?!?、“養(yǎng)兒防老”與“傳宗接代,光宗耀祖”傳統生育觀的反映與寄托。
浙東馬桶頗有地方特色,高約兩尺許(60多厘米),上口寬厚適體,呈圓筒狀,外有幾道凸出起伏的曲線橫圈,以三道銅箍相圈,外形穩(wěn)重端莊。內漆紅色,外漆黑色,與當時棺材色澤“外黑內紅”相同,可能寓有女主人“從一而終”的道德觀念。馬桶蓋全部雕花,蓋頂是圓壽紋樣,寓祈主人“福享天年”之意。蓋柄兩側是瓜瓞連綿、牡丹蝴蝶、四季百花、并蒂蓮藕類的祥瑞花草紋樣、寓涵子孫萬代、寶貴吉祥、百年好合之意。在雕刻圖案上用紅漆綠漆描繪,再用泥金勾邊,富麗堂皇,在黑底的襯托下分外醒目。大戶人家制作的更為工細,雕繪丹鳳呈樣之類。馬桶蓋上雕“喜花”,為中華馬桶之一絕。
馬桶置臥室,尤其因為在床前一側,難免臭氣外泄。越民愛潔,均藏放在方柜形的馬桶箱之中,用后一蓋,整潔衛(wèi)生。馬桶箱側有放草紙的抽斗,箱上放特制的小巧紅漆木桶,謂“洗手桶”,可以便后使用,馬桶箱前還有擱腳板可墊腳,頗有一番講究。
五十年代開始,城區(qū)盛行一種簡潔的便桶,狀如花鼓墩,謂“把桶”。此后,小叔甩馬桶之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日趨淡忘。但在大多數農村,卻還保留著這一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