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長樂 琴江滿族村
飲風而醉
福州市長樂區(qū)琴江滿族村是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聚居村,也是我國東南沿海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水師城堡。清雍正六年(1728年)時,清政府在此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鎮(zhèn)守閩江口,拱衛(wèi)省城,緝捕海盜,打擊走私。這里成為當時全國四大水師旗營之一,隨后逐漸成為一個居民小鎮(zhèn)。有近300年歷史的琴江村既有軍事歷史背景,又有民族文化特色,2010年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琴江村位于福州閩江南岸,距長樂市區(qū)4公里、閩江口15公里,流經(jīng)這一段的閩江宛如一把古琴,故名琴江,為古代控馬江衛(wèi)省城的重要港口。身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的琴江村,是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聚居村,全村村民都是滿族人,每個人都會普通話、福州話和滿族“旗下話”三種語言。
清雍正六年(1728年),鎮(zhèn)閩將軍阿爾賽奏請朝廷從老四旗(鑲黃、鑲白、正白、正藍)中抽調(diào)513名官兵攜眷進駐琴江,建了500多座兵營,成立“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這是福建最早的八旗水師,也是當時全國沿海四大水師旗營之一,比馬尾的福建水師還早151年。
據(jù)琴江志載,林則徐多次來到琴江,江濱照壁曾書林公墨寶“海國屏藩”。薩鎮(zhèn)冰為賈氏海軍世家墓園題寫“江城海域”碑刻至今猶存。琴江的“福州三江口水師”是中國海軍的搖籃。琴江水師最輝煌的一頁是參與甲申中法馬江海戰(zhàn)抗擊侵略者。統(tǒng)領(lǐng)黃恩錄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率部奮勇殺敵,600名官兵中壯烈犧牲100多位。后人奉旨在村中敕建“忠魂堂”,設(shè)置烈士靈牌。至今每年七月初三舉行公祭活動,村民們自發(fā)來到江邊放送水燈,剪紙焚香,祭奠先烈英靈。
水師旗營布局如同太極八卦,故又稱“旗人八卦城”。辛亥革命后,水師旗營逐漸成為一個居民小鎮(zhèn)。
這個村有許多古遺存是中國或我國南方的“惟一”:我國至今惟一家家戶戶保存有“六離門”(以示“永不投降”)的村莊;我國惟一的270多年間村民參加過中國所有跨海作戰(zhàn)的村莊;我國東南惟一保存完整的滿族村,而且至今仍沿用滿洲話,成為八閩惟一的“北方語言孤島”;我國東南惟一保存著東北土炕的村子;我國東南惟一保存著東北特有抬擱戲和北方戲臺的鄉(xiāng)村。
琴江全村村民都是滿族人,通行滿語,保留著滿人的生活習俗,尤其是“七月初三”,這對琴江滿族后裔來說,是個永遠難以忘懷的日子。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三為馬江海戰(zhàn)公祭日,琴江滿族村村民們自發(fā)來到江邊放送水燈,剪紙焚香,祭奠中法馬江海戰(zhàn)先烈英靈。
1884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三,中法馬江海戰(zhàn)爆發(fā),駐防三江口的水師旗營官兵以火槍、土炮、木帆船抵抗法軍的堅船利炮。據(jù)介紹,當時水師右翼佐領(lǐng)黃恩祿率三營旗兵赴三江口,以大嶼島為屏障,利用法軍不諳地形的弱點,在琴江水道上設(shè)下埋伏,待法艦經(jīng)過時,點炮轟擊,重創(chuàng)法艦。但海戰(zhàn)最終還是以清兵的失敗告終,整條江水都被鮮血染紅,琴江人冒著生命危險撈起五百多具烈士遺體,葬于江畔西山,并在山頂建起忠烈祠。陣亡烈士中有七八十名琴江人。
此后,為了紀念先烈,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三,村人自發(fā)來到江邊,放漂水蓮燈超度忠魂。年復一年,這成了琴江人的一個特定習俗。
“六離門”來歷
福建民間的許多老房子有一大奇觀,即在大門外加制六扇矮門,似乎為的是拒畜牲于門外。其實,這里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明萬歷年間,南安人洪承疇中進士,后賣力鎮(zhèn)壓李自成、張獻忠農(nóng)民起義軍,被統(tǒng)治者封為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等,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后又調(diào)任薊遼總督,率師抵御關(guān)外清兵。崇禎十四年(1641年),在松山與清軍激戰(zhàn)被俘,隨即變節(jié)投敵,為清兵南下獻策獻力,還殺害了愛國志士、同鄉(xiāng)黃道周與年僅十七歲的著名抗清義士夏完淳。
洪承疇被清軍浮虜時,外界誤傳他英勇就義,以身殉國。消息傳到明朝廷,崇禎皇帝親自為他寫祭文、建祠堂、賜謚號。他的老家洪府,也被稱為“忠烈之門”,上自老母,下至妻兒,身著白衣,以示悼念。
正當全家人為洪承疇做“忌日”的時候,突報洪承疇回故里來探親,衣錦還鄉(xiāng)。洪母不信,經(jīng)再三探明,證實兒子確實未死,且已投敵,并殺害了同鄉(xiāng)黃道周。于是,洪母大義凜然,當即命人在大門外迅速加制六扇矮門,拒逆子于家門之外。洪承疇被阻而不得入,問其母為何不開門,洪母說:“你知道此門嗎?此六扇矮門,叫作六離門,凡賣國求榮者,母不以為子,妻不以為夫,子不以為父,六親不認,眾叛親離!”洪承疇聽罷狼狽而逃。這就是“六離門”掌故的由來,閩劇傳統(tǒng)劇目《六離門》敘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琴江村,那么,在村子里的巷子不斷穿梭20分鐘左右,你就會徹底淪陷在這個村莊。
村子一共有12條主街道,每一條主街道又分出很多小巷子,街與街,巷與巷之間,形成了無數(shù)的交匯點。
這些路之間,有L型的,也有丁字型的,整個村子,圍成了“回”字型。
作為大清海軍的軍事基地,這里的布局完全是為了防御建造。一旦發(fā)生巷戰(zhàn),敵人很容易被包圍。
不同于南方常見的青磚土墻建筑,這里的房屋幾乎是單層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一眼看過去,幾乎每條街、每座房長得都一模一樣。聽這里的人說,琴江村面積雖然不足一千平方米,但多年來,凡是陌生人來此游歷都難免迷路,即使偷偷地做了一路的暗號,半個小時后還是會迷失方向,甚至許多小商小販,因擔心迷路不敢進村賣東西。
據(jù)說,讓琴江村成為迷宮的原因,除了長得相似的屋子外,還和它變化多端的L形和T形街巷有關(guān),并且每個T形街巷的交匯點還常常設(shè)有形似的廟宇阻擋前方的視線,令人誤以為是死路,但實際上它是暢通的!而整個村莊讓人感覺迷失方向的道路是由共計12條主街道及若干從主街道分支的小巷組成的。這些街巷形成了“回”字形,這也難怪不少游客會在其中蒙圈了!
如今,這里成為了一個“文化古村”,吸引著四方前來參觀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