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清明節(jié)習俗(2)
江山
傳統(tǒng)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其間有若干有趣的風俗習慣。
“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傳統(tǒng)“行清”的講究
傳統(tǒng)祭品四大件
現(xiàn)在的祭品五花八門,但是傳統(tǒng)的“行清”,準備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金豬、甘蔗、蘋果、紙錢元寶、發(fā)糕面點等。
太公分豬肉
“行清”通常會買一只燒豬,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塊,豬頭豬肉都會搭配均勻,不論貧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豬肉有一個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貧富大小,都會平均分配給大家,并沒偏心”。
清明蕎菜
祭祀完了,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jié)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肇慶清明節(jié)
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慶,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傳統(tǒng)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fā)糕面點等。“祭祖金豬”寓意紅皮赤壯、宏圖大展。
清明節(jié)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 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jù)說這樣子以后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有些地方的風俗是不準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有男丁才有資格完成,女子則負責做紙錢、元寶、蒸糕點等等。當男丁們把燒豬肉帶回家吃,女子才算沾了點祖宗的福。
客家 清明節(jié)不祭祀
客家人的掃墓時間過去不在清明,而是在農(nóng)歷二月或九月。
據(jù)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客家人在千年遷徙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輾轉(zhuǎn)漂泊,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再將骸骨擦洗干凈,裝入“金罌壇”,選風水寶地,擇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蔭子孫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的習慣是:每年春節(jié)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
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其中原因有兩個:
一、清明節(jié)處于三荒四月時候,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以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了;
二、清明正值春耕生產(chǎn)大忙季節(jié),家家戶戶忙于插秧,一旦季節(jié)錯過,收成就有問題。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叫做釃地,都在農(nóng)閑的農(nóng)歷二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禮可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