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的經典老字號(2)
耘豪氏
一大南貨棧:
“一大食品店”就是濟南一大食物公司,老濟南人都知道,這是泉城路上惟一一家專賣食物的老字號。
一大食物公司不僅以其獨特的名字聞名遐邇,更因其特殊的風貌和獨有的經營特色而受到老濟南人的青睞。
一大食物公司始建于1917年,由周姓浙江嘉興人在濟南創(chuàng)立,時稱“天南貨棧”,就位于泉城院東大街,即改造前的泉城路一大食物公司所在地。天南貨棧因經營南方特色食物而得名,后因天南貨棧招牌豎寫的“天”字被顧客誤認為是“一大”,故而被稱做一大南貨棧,并流傳沿用至今。
一大南貨棧以質取民、以信取民,歷經幾十年而不衰,實屬難能可貴。一大食物是典型的“前店后廠”的老字號,所售食品都是在老店后面的院子里加工制作,因而能以味美價廉站住腳根。
解放后,一大公私合營,成為濟南糖酒站的下屬單位。1999年,一大食物公司成為最后一批中華老字號商店。
而今,一大食物公司有員工100多人,設有五個分店,還有一個食品加工廠。分店之一的鴻祥茶莊,原來屬于章丘舊軍孟家“祥”字號的茶莊。
泰康食物公司
上點年紀的濟南人對泰康應該并不陌生,這個前店后廠的老店成立于1914年,主要經營糕點和南北雜貨,因為口味不錯、經營活泛,很快就擁有了不少忠實的客戶。1918年泰康參加了抗日游行,當晚店鋪就被日本人砸得遍地狼藉,這一事件曾轟動一時,《申報》、《大公報》都在頭條予以報道,此后泰康顧客日增,門庭若市,到1930年前后已在青島、上海等城市設立了10個分公司。
油茶、桃酥、月餅是泰康打天下的三大招牌,當時是有錢人經常光顧的地方,普通百姓在過年過節(jié)才舍得稱上幾斤。
遠興齋醬園
遠興齋醬園落于濟南城里后宰門。店鋪由后宰門街一直延伸到珍池街中段的珍池(俗稱“鴨子灣”)。該店開設于解放前(約在20世紀30~40年代),店主為章丘人李姓。醬園以其自制的醬菜和玫瑰池燒酒聞名于世,而其制造的產品則是利用珍珠泉一帶的泉水腌制或燒制的,因而頗得老濟南顧客的青睞。
醴泉居醬園:
即如今的“醴泉醬菜廠”在江家池街路西,是濟南的古老醬園之一。著名的醴泉就在它的鋪房后邊罩棚下的池子里。
老玉記:
只要是老濟南人,沒吃過老玉記扒雞的恐怕很少,當年位于魏家莊西頭的老玉記扒雞店前,許多孩子為了吃扒雞而與父母“纏磨”半天。但現在,老玉記的后人雖仍在經營扒雞店,但那早已不是家族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現在老玉記最大的營生是老玉記禮品城。
張峰的祖父張玉孝在創(chuàng)立老玉記扒雞這一品牌時,用的就是張玉孝的名字。到張峰父親張潤生這一輩,老玉記已成了相當規(guī)模的飯莊,名為潤生齋,這座位于商埠區(qū)普利門附近的飯莊與匯泉樓、燕喜堂、聚豐德并稱為濟南四大飯莊。解放前,雞作為宴席上的“大件”之一,有錢人才能消費得起。老玉記扒雞在當時每天能賣出近300只,占了濟南扒雞日銷量的一半以上。
解放前靠賣扒雞,張家蓋起了二層樓,裝上了電話,出門坐車,柜子里存的錢夠一家人吃穿幾輩子不愁的。張峰的父親張潤生事業(yè)有成的時候,娶了一家玉器行老板的女兒為妻,這個女人就是張峰的母親。正是這位潤生齋飯莊惟一的女性、一名深諳玉石品性的女子,成了張家日后再次發(fā)達的轉折點。張峰的外祖父所開的玉器行在韓復榘撤退時,被亂兵洗劫一空,老人因此抱憤而亡。不過老人的遭遇告訴了后人一個道理:“盛世藏玉,亂世藏糧?!?/p>
解放后,張家在魏家莊西口做扒雞生意,1989年張峰的父親張潤生去世。改革開放后,個體經濟出現,張峰在母親的指點下干起玉器行,后改為禮品店。張峰有個習慣,每開一家分店時都不租店鋪,而是直接買房產。十幾年下來,老玉記禮品店規(guī)模越來越大,開了不少分店。
苗氏集團:
苗氏集團是以苗世厚(得卿)、苗世遠(杏村)、苗世德(星恒)、苗世循(海南)四堂兄弟為首形成的,他們數十年間先后創(chuàng)辦過十幾個企業(yè),如恭聚如糧棧、恒聚和糧棧、公聚和糧棧、同聚長糧棧、成豐面粉廠、成記面粉廠、西安成豐面粉廠、成通沙廠、成大沙廠、文德鐵工廠、南記普豐面粉廠等。苗氏兄弟來濟南之前,世居山東桓臺縣索鎮(zhèn)。
1894年,苗家與索鎮(zhèn)的油店大戶榮仲森合伙開了一家聚恒油坊,到1898年即獲利3000兩白銀,兩家各分紅利1000兩白銀。這時,索鎮(zhèn)流傳著“要發(fā)大財還得去濟南”的說法,苗世厚、苗世遠頗為心動,于1899年與鄭金聲、楊育軒各出銀1000兩白銀,有苗世厚、苗世遠道濟南濼口開設糧棧。當時,兩人還怕來濟南“人生地不熟”,立不住腳,遂與榮仲森商議,從聚恒油坊拿出200萬兩白銀,托鄭金生到山東巡撫衙門走動,“納票人捐”苗世厚捐了個例貢生,授六品銜,候補直隸州州同;榮仲森也捐了個例貢生,授六品銜,候補直隸州州判。隨后,苗世厚與苗世遠到濼口開設了恭聚和糧棧。糧棧經營6年后獲利7000兩白銀。
受第一個糧棧成功的鼓舞,1906年,苗世厚和榮仲森決定以索鎮(zhèn)恒聚油坊6年的紅利4000兩白銀作底金,在濼口再開一家恒聚和糧棧,由苗世厚任經理,苗世遠任副經理。從此,兩個糧?;ネㄐ畔?,相互配合,在競爭中始終處于有利位置,幾年間苗家又獲利5000兩白銀。1910年,又以這5000兩白銀作底金,在濼口開設了苗家獨資企業(yè)公聚合糧棧,由苗世遠任經理。這是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時局不穩(wěn),合資的榮、鄭、楊三家怕糧棧遭受損失,要求分伙或退股。經協(xié)商,索鎮(zhèn)的油坊歸榮家經營,濟南的糧棧歸苗家經營,同時退還鄭、楊兩家的股金和分紅。為了便于經營,苗家撤銷了恭聚和與恒聚和糧棧,只保留了濼口的公聚和糧棧,同時于1911年在濟南火車站附近開設了恒聚成炭棧。這是,濟南的交易中心已經從濼口轉向了商埠,苗家抓住這個機會,于1912年在經一緯四路建了30間營業(yè)樓,又將炭棧改為糧棧。由此,苗家的糧棧生意進入了輝煌期。兩年后,苗家的糧棧獲利近50倍!苗氏由此登上了濟南糧棧業(yè)霸主的地位,并在長達22年中獨攬廣幫生米生意。
據說,苗世遠擅長經營,他先遍告業(yè)內,到恒聚成存面不僅分文不收還將妥善保管。許多實力弱小、倉庫狹窄的糧棧業(yè)主聽后,十分高興,變把苗世遠這個當成了自己的倉庫。廣幫客商到濟南,苗世遠領著他們到倉庫一轉,如山的麻袋堆把廣商們看的目瞪口呆:濟南竟有這么有實力的坐商!買賣一下子做成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糧食、油料作物出口激增,廣東商人以及住廣東的外商洋行買辦紛紛北上尋求貨源,苗世遠主動同他們聯(lián)手,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剛合作時,有一年天氣異常,花生歉收,生米價格陡然上漲。而此時廣東客商提前預定了期貨,若按合同行事,苗家損失慘重。但是苗世遠果斷做出決定,仍按合同行事,損失由恒聚成全包!這筆生意是賠定了,細算下來苗家等于白干兩年。但這樣做的結果是,恒聚成在糧油業(yè)的口碑一下子就樹起來了。此后,廣東客商做生意已非苗家不成,生米生意徹底被苗家壟斷。苗世遠后來還創(chuàng)辦了面粉廠、紗廠,其先租后買的魯豐紗廠改名為成大紗廠,即今天的國棉一廠。
苗世遠為人厚道,頗善交游,工作十分勤勉,據說每天天不亮就坐著車到工廠巡視,逼得手下人不敢懈怠。他病逝時,送葬的隊伍從緯十二路一直排到緯二路,在桓臺老家也是同時出大殯,就連當時的政要汪精衛(wèi)、陳公博等人都送了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