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趣味民俗
迎夏
客家人為追求吉祥和好彩頭,既傳承中原民俗又因地制宜,形成多元民俗文化。其中既注重細節(jié)又約定成俗,林林總總的各式民俗之花,多姿多彩地開放在客屬各地。
飯甑
房桶即蒸飯用的大木桶(客家人稱作“飯甑”)。已婚客家男人如果到中年尚無子,便從親友中擇一小兒過房為子,在祭祖儀式中取下房桶蓋和底,讓小孩從桶中鉆過,表示從一家轉(zhuǎn)到另一家改換門庭。
衣?lián)Q衣
胎盤客家人叫胞衣,小孩出生后胞衣一般埋于蕉樹下,若有人治病所需,要剪一段布送給小孩母親,即所謂“衣?lián)Q衣”,治病方有效。
撒鹽米
家中小動土如修墻補洞、拆建小動作,動工前在現(xiàn)場廣撒鹽和米的混合物,以求得施工順利和日后平安。
元宵盛會走古事
元宵盛會“走古事”,流行于連城的羅坊、北團的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等地。尤以羅坊蔚為壯觀。
“走古事”,出七棚(棚者,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挑選體壯膽大的十歲男童兩人,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
據(jù)傳,昔日常鬧旱、澇,當?shù)厍迮e人把流傳于湖南的“走古事”移傳鄉(xiāng)梓,以祈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兼興元宵民間娛樂活動,自此流傳延續(xù)至今。
犁春牛
歷史上的客家人以耕讀傳家,農(nóng)耕在客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激勵耕作的熱情、祈禱豐收,也為了增加娛樂活動,山村里會在“立春”時節(jié)舉辦“犁春牛”民俗活動,以新泉的活動最為生動有趣。
“犁春牛”在每年“立春”前后3天舉行,當天的活動仿若一幅生動熱鬧的春耕圖:走在隊伍前的人高舉松明火把開道,緊跟舉著吉祥語的青年;隨后是化了妝的農(nóng)人牽著披紅掛彩的耕牛,耕牛后有帶斗笠、打赤腳的犁手;犁手后面則是送午飯、挑牛草、扛荷鋤、挑谷的農(nóng)夫和農(nóng)婦;隨后就是歷史典故的人物化妝造型。
轉(zhuǎn)面雞
女兒出嫁一星期后,攜夫一起回娘家,俗稱“轉(zhuǎn)面”,做父母的要熱情款待,并在女兒回男家時除送椅子、帶子、插箕外,一定要有一斤左右公母雞各一只,此雞稱轉(zhuǎn)面雞,兆早生貴子、人丁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