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榆村元宵節(jié)習俗
堇色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一年明月打頭圓”,元宵是歲首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古時稱“上元”,也叫“元夕”、“元夜”;因為這天要張燈、觀燈、吃元宵,民間則習稱其“燈節(jié)”、“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觀燈,普天同慶的習俗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據(jù)傳,漢文帝是在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后上臺的,登基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的這天晚上,他都要出宮觀燈,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天下太平。因“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便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從此,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彩歡度元宵佳節(jié)?!皷|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蹦纤沃~人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描寫的正是元宵夜?jié)M城花燈,游人熙攘,歌舞達旦,熱鬧非凡的繁華景象。
“清閑春節(jié),鬧熱元宵”,榆村地區(qū)自古至今保留著“張燈竟歡鬧元宵”的風俗。
榆村舊時常在元宵節(jié)期間舉辦大型燈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設燈,以奇巧艷麗相互競賽;有的花燈懸謎征對,藉以博彩助興,風雅益智;有的商家還以松枝、柏枝以及五彩燈飾架起高大的牌樓、拱門,以壯聲色……燈會一般為期五夜,諏“五谷豐登”之吉兆;俗約十三試燈,十八落燈,期間尤以十五的燈火最盛:“輝輝朱盡,焰焰紅榮”,遠眺似流星,近望奪月色;各式花燈,爭奇斗艷;蓮花燈,梅花燈,鯉魚燈,走馬燈,龍鳳呈祥燈,人物書畫燈,以及款式多樣的宮燈,匯成了一條五光十色的“火龍”,輝煌如同白晝。燈下,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或觀燈賞景,或續(xù)聯(lián)猜謎,其情歡融,其景祥和。
榆村燈會最大的特點是靜態(tài)(掛燈)與動態(tài)(游燈)的有機融合?!罢率蹇駳g夜,應是龍燈巡街時”,鬧元宵的游燈隊伍極其龐大而壯觀:前面以一對火流星清道,繼爾是四面大開鑼和八塊紅火牌;榆村的板龍,富溪的滾龍,一路且舞且行,叱咤風云,威風凜凜;富溪的龍燈后面是仗鼓方陣,那雄壯的鼓點在悠揚的曲笛伴奏下,氣勢如虹,催人熱血沸騰;緊隨其后的是山水花卉燈、飛禽走獸燈、蟲魚蜂蝶燈、亭臺樓閣燈、珠簾黃傘燈等等;榆村、富溪的燈會都有自己的樂隊,沿途絲竹聲聲,鼓樂陣陣,再加上爆竹鞭炮驚天動地,焰火煙花五彩繽紛,整個村子都沉浸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狂歡之中,真?zhèn)€是“火樹銀花滿街舞,簫鼓喧闐到天明”。
榆村地區(qū)的燈話,可謂是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厚。農(nóng)家掛燈講究里外通亮:門前掛的是如意燈,堂前掛的是走馬燈,廚房掛的是長壽燈;孩童們提嬉的花燈更是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有的村子還要搭臺請戲班來唱上幾日幾夜,以示歡度新春。
由于榆村方言中“燈”與“丁”同音,故此人們一直極其重視元宵節(jié)鬧花燈,把它同子嗣的繁衍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花燈越鬧,人丁越旺”,此俗可謂是源遠流長、深入民心。舊時,榆村元宵夜龍燈出游時,凡是新婚人家都要準備香燭虔誠地禮拜接燈(丁):用一對紅燭換回龍嘴里的燭火,恭恭敬敬地供在堂前的祖宗牌前,以祈子兆。富溪也有送燈(丁)習俗:龍燈游到新婚人家門前便狂舞不止,在鼓樂聲中,由利市人提著一盞事先準備好的花燈,送進新房掛在床前,祝福新人早早“生子添丁”;接燈(丁)人家除了要送紅包之外,還得設宴席款待舞龍人等。龍燈不僅送新婚人家,而且還關注到尚未成親的“童男子”:“龍頭到門口舞一舞,年里討個好媳婦”,這句婦孺皆知的舞龍吉語,所折射出來的也是子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