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民間汪華崇仰習俗(6)
顧清辭
歙南南源口村游神、吃豬頭湯又與西坑村不同。南源口、豐村、車輪灣、浦口四社合有一條龍舟,木制、無蓬、前龍頭、后龍尾,舟身繪龍鱗,兩舷各設置十二把槳。龍舟由車輪灣村保管,每年二月末三月初,車輪灣人按約定以龍舟載八老爺神像到各村,分別行拜祭、游神活動。南源口祭神、游神日為二月二十九、三十日共一天半。二十九日晨,村中十歲、二十歲、三十歲男丁把預備好的供品送到祠堂,主供品為米馃,二十歲加雞、魚、肉三餞,三十歲加三餞外再加一個豬頭,統(tǒng)稱“豬頭米馃”。然后各備十斤重巨燭一對,插在特制的鐵絲籠架上,提著到碼頭接龍舟。龍舟到岸,爆竹、鑼鼓齊鳴。一壯漢下龍舟將八老爺像連坐椅一起扛到肩頭上,由接神隊伍護送至宗祠供奉。各男丁將巨燭籠架供于神前,經(jīng)獻酒、獻馃、獻餞三拜祭后,轉十歲、二十歲男丁“還枷鎖”儀式。枷鎖,竹扎紙糊,有頸洞、手洞,形如古時真枷鎖,每個參與儀式男丁一副,多數(shù)自戴,也有少數(shù)富戶僱乞丐代戴。戴好枷,在八老爺神像前跪倒,由族長老手執(zhí)兩片小竹板,合什于雙手向神禱告:過去的一切罪孽都受到了懲罰,求保新年里全村人大吉大利,無災無病,十歲的能成長冠丁,二十歲的能成家立業(yè)。告畢,族長老將兩片竹板往上一拋,觀其落在地上的姿態(tài)。若一片竹肉朝上,另一片竹皮朝上即為“勝告”,眾人可解下枷鎖與紙錢一同焚化,否則需重新禱告,直到“勝告”為止。還過枷鎖,男丁們直奔碼頭游龍舟,一次上二十四人,游完一批輪換一批,祠堂派人在起點、終點統(tǒng)計時間,游得最快的獎勵米馃。
是日,要請親朋前來吃豬頭湯散福。所謂豬頭湯,實是由鮮筍片打底,上蓋有米馃、豬頭肉的“一鍋熟”。三十日中飯后,八老爺神像被送上龍舟,男丁和大人們背馱小孩,排隊陸續(xù)上龍舟,走一圈下船,謂“過關”。下船后,又花三文錢向車輪灣駕舟者買一小卷由黃表紙包著的糯米飯,說吃了此包飯可保一年不生病,許多人因此多買一些送親友。致有民謠流傳至今:“劃龍船,哐咚哐,三文錢,買包飯?!笔庐?,龍舟遠去。
歙南石潭村、周邦頭村正月十八游汪王神后,族人集中到祠堂投燃“盤嗚”?!氨P嗚”是置于五米高木桿頂端的硝火筒,一式三個,筒口朝前、朝后、朝上各一個,內裝火藥,火藥引線伸出一米左右,盤系于木桿上。盤嗚桿一般為兩根,一豎于祠堂坦,一豎于祠堂天井。族人先集中至祠堂坦桿前,輪流點燃小爆竹向桿上硝火筒火藥線投擲,以小爆竹火花引燃盤嗚硝筒火藥線,硝筒即會噴射火花,并盤旋而轉,嗚嗚作響,火花形成一個流星圈,極為娛目。引燃盤嗚的族人被認為當年將行好運。投燃祠堂坦盤嗚桿后,再去祠堂天井投燃,若到了規(guī)定時辰,盤嗚桿還無人投燃,就由祠堂派人搭梯上桿點燃了事。傳說盤嗚衍化于當年汪王烽火信號樹。汪王當年鎮(zhèn)六州時,曾在州縣間劃界山,設置烽火信號樹,一旦有敵兵來犯,即點燃信號樹上火籃報警,各州縣遙相呼應,組織軍民御敵,致寇不敢犯。
筆者搜集到一冊晚清徽商手抄雜記,其中有全國商路行程錄,其《杭州由余杭縣至齊云巖路》載,歙縣老竹嶺腳往浙江方向去七里有“界山,有汪王分界圣跡”??磥恚瑒澖缟街f不虛,雖不能確證“圣跡”里是否有信號樹或烽火臺,但并不重要,老百姓相信由此創(chuàng)造出盤嗚即是。石潭人說,村周有獅形山,屬火,村中火燒屋之禍源,非燃盤嗚不能制止。其動機明白揭示,他們行汪王所行,就能消災保安,獲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