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民間汪華崇仰習俗(5)
顧清辭
多彩的游神活動
行祭祀儀式后,人們或肩扛、或車推、或轎抬神像,游遍村衢,俗稱“嬉菩薩”。除游汪華父子像外,尚有社公、社母、通真三太子、五猖、胡元帥等等。歙南武陽要游十八尊菩薩,以應武陽十八姓之瑞。歙縣民間所游之神,大多因其專祭時間而定。如游雷祖在四月,游關羽、鐘馗在五月,游魁星在七月,游李王在八月,游張巡、許遠在四、九、十月,游觀音佛的在三、六、九月等。唯汪王父子神像除專祭游外,可插入其他大多數(shù)神祭活動游神隊伍出游。如歙西堨田、城郊漁梁四月和十月行張巡、許遠雙忠祭,同時出游汪王、九老爺。歙南大阜、北岸、七賢八月游李王,同時出游汪王。游神時大多加入龍燈、魚燈、花鳥燈、瑞獸燈、竹馬燈、大刀燈、舞獅、地戲、抬閣、打秋千、旱船、高蹺、雜耍等配套活動隊伍,以增氣勢,但由于各地在游神前后,游行中的做法不盡相同,又使游神活動顯得多姿多彩。這里介紹一些汪王父子神游特色實例。
每年三月中下旬,歙南問政山、方家村、歙東金鍋嶺三村合祭八老爺。三月十五日,三村經(jīng)挑選并沐浴一新的接菩薩隊伍集中,同去七里頭福惠廟接來八老爺神像,供奉于方家村,三村人開始吃素。十七日,方家村人抬八老爺像至問政山,問政山人敲鑼打鼓執(zhí)棒香列隊在村口迎接。抬神像游遍全村后,在壇場停下,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一些許愿、還愿之家抬著祭豬來到壇場,一聲號令,一齊開刀,然后放豬任其在壇場奔跑,濺血酬神,血干豬死抬走,誰家的豬死得越慢,兆頭越好。中午全村開葷。下午,問政山村人兵分兩路,一路護送八老爺神像回方家村,至村口水坑邊燒金銀紙錠買水為八老爺神像洗嘴,說是中午全村開葷,油氣會污了菩薩的嘴。另一路扛隅旗和紙會旗翻山奔跑至漁梁壩,祭旗后焚化紙會旗返村。此后,金鍋嶺、方家村游神儀式與此同。四月十五日,三村人再次集中,送八老爺像回廟。
歙東溪頭、湖岔,正月十八游神,汪王、通真三太子、社公像均用轎抬,有日游、夜游,夜游用亮轎。新鮮的是,汪王轎行進平穩(wěn),謂“文而不武”,太子轎卻顛的很厲害,抬轎壯漢賣弄力氣,顛得轎頂幾乎觸及路面,引發(fā)陣陣喝彩,謂“武而不文”。故老相傳,汪王雖是個武將,打下六州后,行仁治,六州人民十多年不見刀兵,是“文而不武”,抬轎平穩(wěn)就是感謝他給了百姓安定的生活。通真三太子顯靈時傳說都是甲胄戎裝,民間稱他“武而不文”。歙北蕃村游汪王及其子九老爺,九老爺轎也要顛,謂“嬉轎童”。解釋卻是:汪王轎不顛,表示“文治”,九老爺轎要顛表示“武功”。神像游村后還有個游山項目,不過換上了汪公牌位,由一人手捧,十多人撐旗幡、打鑼鼓簇擁著游遍全村各戶花果山。各戶在果園放爆竹迎接,焚香化紙拜祭,祈求汪王保佑今年花繁果熟,不發(fā)風暴落花落果,后人稱游山為“花果祭”。
歙東西坑五月“行香”,抬汪王等神像游村,以一個三百斤以上大肥豬豬頭為主祭品。當游神隊伍到村頭村尾菜園、糧地邊時,村人會將手中棒香悄悄插在自家園地里。游村后,將供祭的大豬頭熬一鍋湯,每戶分一碗,搭幾塊豬頭肉,謂“享福”,就是分享汪王賜予的福祉。其行香定在五月,各戶插祭香于園地,實有祈保禾稼稔熟之意,但比歙東其他村坊保熟節(jié)提前了一個月。遂有好事者噱之曰:“西坑人家慌驚張,攬驚張,不曾六月就行香,一個豬頭祭汪王,熬到一鍋湯,家家都分到,就差一門吃素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