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長民間風俗
長志郎
一、生產(chǎn)類
1、農(nóng)業(yè)
敬牛欄和喂牛飯 東南鄉(xiāng)及北鄉(xiāng)老港一帶農(nóng)戶,舊時除夕敬牛欄,并喂牛一碗飯。邊喂邊說:“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歸你一碗飯;用力拉,帶勁掙,明年幫我苦個糧滿囤?!?/p>
敬土地 年初一凌晨,農(nóng)戶以“三牲”(豬頭、公雞、鯉魚)供品爭先敬土地神(土谷神),祭祀后,攜回供品全家共食。
請茅七姑娘 正月十五,農(nóng)婦在茅坑旁敬香禱告:“請茅七姑娘(有的稱灰堆姑娘或紫姑)上來看燈”,然后在篾畚斗邊上插根銀針,兩人抬進屋,覆下懸空,下撒青灰,針在灰上轉動,以所畫筆數(shù),預卜人事年景。此俗建國后已少見。
開秧門和吃了秧酒 每年第一次栽秧謂之“開秧門”,主人辦酒招待幫忙的和雇工,意在提高工效,不誤季節(jié)。插完秧,留兩撮秧苗,一撮擺在牛汪里,一撮甩上屋頂,以測年景(秧根朝下,預示豐年,反之荒歉)。然后吃“了秧酒”,以示慶賀。農(nóng)業(yè)合作化后,此俗一度消亡。近年來,栽秧時相互請工較多,吃“了秧酒”之風復盛。
號子、秧歌 舊時農(nóng)民在勞作時有“打號子”、“打咧咧”、唱秧歌等習俗,用以振奮精神。挑糧擔土時盛行打號子,語言通俗俏皮,富有氣勢和韻味。耕田耙地時多在清晨和黃昏,一人勞作,以“打咧咧”消除寂寞?!按蜻诌帧睙o詞,反復哼出一種高昂、明快、悠揚的音調(diào)。插秧時婦女喜唱秧歌,亦稱“打秧號子”。眾人領唱“過門”(格登哉、格登哉……),一人唱歌詞,隔趟相和,此落彼起,情趣盎然。
鑼鼓車 縣內(nèi)提水舊用水車。車水活重,由壯勞力分兩班輪流踩,邊踩邊敲鑼鼓,有“風點頭”、“急急風”、“疊寶塔”等曲牌,有的還伴唱鑼鼓調(diào)。建國后,水車漸少,此俗日稀。
敬場頭和吃糍粑 舊時農(nóng)戶秋收打第一個場時,以“三牲”祭場神,祈禱“打盛場”。麥了場清,則以糯米飯搓成團子,滾上炒熟的芝麻,俗稱“滾蛋團子”,雇工吃后即離開,建國后此俗消亡。
做青苗會和牛欄會 此俗久遠,以自然村集資請“香火子”做青苗會,祈禱豐收。為了耕牛膘肥力壯,養(yǎng)牛戶聯(lián)合做牛欄會。建國后此俗已絕。
2、工商
祭祖師 瓦匠祖師張班,木匠祖師魯班,相傳張班是魯班的師兄,故本縣瓦木匠同時操作時,瓦工居先。建國前,縣城瓦木匠于農(nóng)歷(下同)七月二十一日(張魯二班得道日)齊集財神廟設神位祭祀,儀式隆重。民國18年(1929)財神廟被毀,祭祀遂止。每逢建房上梁,造船上大臘、頭板、打排斧、閉龍口、豎大桅等關鍵工序,亦要擇吉日在工地舉行祭祀儀式。
鐵、銅、銀、錫、冶諸匠信奉李老君。城鄉(xiāng)鐵匠每年二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二十五面對大爐祭祀;其他各匠則在四月二十和六月二十日??谷諔?zhàn)爭時期,手工業(yè)凋蔽,此俗消失。理發(fā)俗稱“飄行”,崇奉羅祖。每年七月十三羅祖誕辰日按資排輩,輪流集會奉祀,吹拉彈唱,盡情歡樂,故本縣理發(fā)工人大多擅長管弦樂器。建國后,祭祀已絕。
收徒 各匠收徒均取“投師紙”。鐵匠滿師需辦“謝師酒”,否則不退“投師紙”。無“投師紙”徒弟不管在誰家鐵鋪,都享受不到“小貨”(每件制成品的收入提成),同行也不承認他是師傅。建國后,此俗不復存在。
敬玄壇和接財神 舊例商家每年正月初二,祭祀“招財進寶”的玄壇菩薩。新雇店員正式進店吃“玄壇酒”。初五凌晨接財神,祭祀十分虔誠。最后燃放長鞭,俗稱“財神鞭”。
開市 建國前,商店春節(jié)期間一般不營業(yè)。正月初五后的第一個集期叫“小開市”,第二個集期叫“大開市”,各商店爭放鞭炮。這天,各行各業(yè),挑販行商都來趕集,名為“亮市”。一些大商店還設宴招待老主顧,以示招徠??谷諔?zhàn)爭時期,此俗消亡。
雇、退店員 新雇店員一般在正月初二進店。此后店主每月初二、十六中午加幾個葷菜,改善伙食叫“牙招”,又稱“打牙祭”。如辭退店員,則在除夕晚宴上請坐首席,親斟一杯酒,說幾句客氣話。席散,被辭店員卷鋪蓋離店。
3、船漁民
船民、漁民生產(chǎn)、生活向無保障,多求助神靈。船民奉祀耿七公大王,漁民信奉金龍四大王。每年分別集資輪流請“香火子”做三天三夜的“大王會”,祈禱順風順水,多捕魚,人口平安。他們平時衣食不周,人稱“船花子”、“水獺貓”。每次做會卻傾囊竭力,俗說“盡家沖”。生病一般不請醫(yī)生,聽憑神漢巫婆求神擺布。建國后,隨著生產(chǎn)、生活條件的改善,船、漁民生產(chǎn)、生活都有了保障,迷信活動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