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嘉禾清明掃墓習(xí)俗
壬戌
清明掃墓活動,古已有之。旨在緬懷先人,不忘祖恩,且有激勵后人繼承祖先未竟事業(yè),奮發(fā)向上的積極意義,故沿襲至今。
清明掃墓,嘉禾叫“掛清”,又叫“掛紙”。掛清在清明前十天開始。按房頭聚族上墳掃墓,先掃始祖共祖。數(shù)村同宗者,每三年一屆連族集上墳,謂之“掛大清”。掛大清按人頭出錢,碓糯米糍粑,在老祖宗墳前燒香叩拜,放鞭炮或三眼炮,聚吃清明酒。
明清時期“秀才”以上,民國年間中小學(xué)畢業(yè)以上學(xué)歷者,早晨參加“祭祖”儀式,多分一份“功名糍粑”。上墳掛清者皆為男丁,墓碑列名亦為逝者的男性后代。嫁出的閨女清明期間買一方肉和香燭錢紙回娘家,但只可在家先祖神龕前祭奠。其次祭掃曾祖父、祖父乃至父母墳?zāi)梗弧皰旒仪濉?,男婦大小皆上墳。到了墓地,先著手鏟除墳上的雜草,在墳的四周修排水溝,并在墓上培土修整,然后祭者將雞、肉、魚“三牲”及酒等祭品放置墳前,焚香秉燭,燒化錢紙,按輩分大小于墳前下跪唱喏,三拜伏地,禱告虔誠,以示對先祖的深切懷念,祭禮甚隆的,還寫悼詞肅然念之,以寄哀思,念罷將酒逐杯灑于墓前。最后,鳴放鞭炮,折松、竹等不落葉枝條扎上錢紙,插于墳頂,稱“插清棒”。祭畢,在最后一冢墓地分清明糍粑。附近外姓的童婦,碰上分糍粑時,也有上墳討清明糍粑的習(xí)慣。掃墓回家后,男丁聚飲,謂之“吃清明”。民間還有“新墳不過社”之禁忌,即為新墳掃墓、立碑,均不得超過春社。
舊社會的清明掃墓習(xí)俗,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族色彩和男尊女卑的觀念,且等級鮮明,族長或有“功名”者,遠道掛清騎馬坐轎,平民百姓步行走路,還充當(dāng)轎夫。清明掛掃,往往眾爭墓界,墳山糾紛、宗族械斗迭起。
新中國成立后,縣人民政府對清明掃墓舊俗作了重大改革,聯(lián)宗祭祖掛清之習(xí)漸廢,掃墓僅及父、祖之墳,掃墓者亦不再限于男丁,出嫁之女,也可回娘家上墳祭掃先人墳?zāi)埂0捶款^喝清明酒亦隨之廢止,改為分家吃清明酒了。
近年來,插“清棒”習(xí)俗也逐步改插紙花,對保護山林大有益處。為緬懷先烈,縣政府每年清明時節(jié)都要組織機關(guān)干部、青少年學(xué)生至縣革命烈士紀(jì)念碑前獻花致哀,以表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