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喪葬風俗(2)
思思
二、初喪
病危者斷氣死亡,也稱“過身”開始,進入初喪。屆時要設靈堂、報喪。靈堂設在正廳,又稱“孝堂”,也有專搭棚子于庭旁,稱“靈棚”。靈堂設在正廳要先“凈廳”,即把天公爐、燭臺、神像、祖先牌位、紅對聯(lián)、大鏡等原有喜慶裝飾取下(有在搬鋪時已作安排),掛上孝簾(白色幃幕)。
死者用白布蒙面,尸身蓋上天地被,也有用原蓋被單掀上蒙面。死者腳后供米飯一碗,上插筷子單支,鴨蛋一粒,俗稱“腳尾飯”,點上油燈一盞或白蠟燭一支(俗稱“長明燈”),并不斷燒香和燒紙錢(冥錢)。在門前擺放供桌,桌正中供起紙做的臨時牌位(魂帛)或事先準備的遺像。兩旁有“桌頭嫻”一對,不斷地點燃白色蠟燭和線香,來探鋪者必先拜后入內(nèi)撫慰喪家。孝男孝女及媳婦、孫子都得換上麻衣孝服,鞋頭罩麻,俗稱“披麻戴孝”。舉家大小圍于死者身邊嚎哭,俗稱“發(fā)喪”。此時拆去大門原有紅紙門聯(lián),用白色長條紙斜貼,如雙親已故就貼交叉的白紙,以示“失雙頭”,或在大門上掛一塊白布叫“掛孝”,也是示喪。大門外邊,擺上一頂半人多高紙糊的轎子,俗稱“過山轎”。轎前后立有紙做的“轎夫”,旁邊放著插有線香的“碗糕粿”(小碗發(fā)粿)給“轎夫”作點心。還要折幾串紙元寶(銀仔紙)給“轎夫”掛上,作為“工錢”。擺出“過山轎”是喪家最顯著的標志,又可看出死者的性別和輩分。男性的“過山轎”為綠色紅頂;女性的白色紅頂。轎上還標有幾代輩分,讓人一目了然。
此外,要派人分頭去告訴親朋好友稱“報喪”。有的由孝子孝孫親自向親朋報喪,因穿戴孝服,不進人家,只在門外告知而已。被報親戚,需給來者一杯清水或湯茶漱口,以添“彩氣”。有的因孝服在身,不便到人家報喪,便在門首貼“喪報”(又稱“報喪帖”)。有的在紙上直書“恕報不周”、“恕不遍訃”4個大字,用表示歉意的文字,來達到報喪的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喪報稱為訃告。
親友聞訊送“奠儀”,作為祭奠有冥紙、挽軸(毯、布之類)或現(xiàn)金,喪家答以毛巾或手帕和紅絲線及幾粒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