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方言島 移民文化活化石寶庫(3)
琇瑩君
軍話 留守軍士帶來的西南官話
軍話是16世紀初從廣西征調來海南作戰(zhàn)的軍士所使用的語言,戰(zhàn)爭結束后說軍話的軍士留守海南,分布在東方市八所和三亞崖城附近,昌江沿海也有一部分,約有數萬人,其語言一直保留至今。軍話屬北方方言西南官話,與廣西桂柳話近似,但有一些差別。它與古官話(即所謂的“中州正音”)比較接近,容易被誤認為就是古官話。
客家話 折射客家人大遷徙路線
客家話是從廣東中部遷徙而來的移民的語言??图胰擞袔状未筮w徙,第四次是康熙中葉以后從廣東東部遷徙到四川、臺灣、和湖南、廣西等地,第五次是乾隆嘉慶以后從廣東中部向粵西、海南島等地。到海南的可能是屬于這兩次的遷徙。主要分布在儋縣那大及南豐等地。
廣州話 僅剩三千疍家人使用
海南的廣州話指的是清代中期17世紀左右從廣東沿海遷徙而來的疍民的語言,跟廣州話非常接近。建國前三亞有部分人懂廣州話,回族部分人過去多從三亞鎮(zhèn)學到廣州話。現今只有兩三千漁民(又叫疍家)內部仍然使用廣州話。
富馬(附馬)話 方言島的活化石
分布在東方市四更鎮(zhèn)的付馬村?!恫h志》稱“附馬村”。據說這個村子原來養(yǎng)過許多馬,所以叫“富馬”或“附馬”。1985年春,我們在東方八所調查附馬話,據介紹,附馬村人數最多的文姓人是當年文天祥家鄉(xiāng)的部眾,因抗元失敗由江西遷徙到海南,定居在昌化江出海處附近,至今已有27代了。當時全村只有一千多人。
村民所使用的語言與當地的黎語、村語、軍話都有很大的差別,經初步調查分析,認定它是一種漢語方言,但摻有不少村語的成分。動植物和人體名稱有些來自村語,如“熊”“鱉”“蜻蜓”“燕子”“青蛙”“鼻子”“下巴”“肚子”“痣”等,都與村語相同而與漢語有別。其他類的詞同樣也有村話借詞。漢語有吸收少數民族語言詞匯的情況,但只是個別地吸收,像附馬話成系統(tǒng)地吸收村語詞匯是很少見的。
從語音結構和基本詞匯來看,富馬話應該屬于摻有粵方言的贛客方言,如白、大、近等字讀作送氣音與贛客方言同;“蛋”說“春”,“衣服”說“衫”,“罵”說“鬧”,“胖”說“肥”,“先去”說“去先”與粵方言同;也有一些詞同于閩語(福州),如“狗”叫“犬”,“芝麻”叫“油麻”。但贛客話的成分居多。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海南島的語言和方言有其獨特的發(fā)展狀態(tài)。海南島上的這些語言或方言,無論是回輝話或富馬(附馬)話也好,邁話或軍話也好,如果是在內地,很可能不會是這樣的情況,它們要么跟大的方言連成一片,一直保留其語言或方言,要么被其他語言或方言所同化,絕不會在小小的范圍內自成一個方言島,延續(xù)至今。從這里可以看到,地理環(huán)境對語言影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