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戲
若英郎
白字戲是用廣東海豐、陸豐兩縣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
白字戲和潮劇原都稱白字戲。白字戲稱“海陸豐白字”,又稱“南下白字”;潮劇稱“潮州白字”,又稱“頂頭白字”。海、陸豐和潮汕,同屬閩南方言語系的兩個方言區(qū)。海、陸豐的白字戲,用海、陸豐方言規(guī)范;潮汕的白字戲,用潮州方言規(guī)范。它們是同一語系的孿生姐妹。兩個劇種的劇目體系、音樂聲腔體系、表演體系、舞臺美術(shù)體系,也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后來的發(fā)展和規(guī)范的方言不同。白字戲的藝人,尊奉田元帥為戲神,與福建南部的梨園戲、老白字戲,以及“正音戲”、“潮音戲”等相同,它們是同源異流的劇種。
白字戲淵源于南戲的泉調(diào)、潮調(diào)?,F(xiàn)在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泉調(diào)、潮調(diào)劇本,有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重刊本《荔鏡記》,以及稍后的《摘錦潮調(diào)金花女》、《蘇六娘》等。我們可從中看到:一、所謂“泉調(diào)”、“潮調(diào)”,是用閩南語系方言演唱的腔調(diào)。所用方言、詞匯,同白字戲也都一樣。二、在體制上,稱劇目為“戲文”,稱折子戲為“錦出”,以主角人名命戲名。故事多取材于愛情生活、婚姻家庭問題,與傳奇南戲的路子相同。三、在行當上,基本上同是南戲七角的規(guī)模。泉調(diào)、潮調(diào)是:生、旦、丑、凈、婆、占、末。白字戲是:旦、生、占、丑、婆、公、凈,實際也全相同。四、在音樂曲調(diào)方面,同是“聯(lián)曲體”,明刊本《荔鏡記》用了[望吾鄉(xiāng)]、[風入松]、[駐云飛]、[紅衲襖]、[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七十五個。這些曲牌,白字戲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數(shù)、字數(shù)、節(jié)奏、文采也多相同,還有唱“平調(diào)”和唱“賺”的習慣,也大同小異。
白字戲在粵東地區(qū)演出歷史久遠,而且經(jīng)常與正字戲同臺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陸豐地方俗例迎神賽會,如有幾班戲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戲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還有一種“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謂“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戲諺。白字戲的開臺戲《凈棚》、《八仙拜壽》、《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無關(guān)系。白字戲有“哩”調(diào),有“哩”拉腔,與《金釵記》、《荔鏡記》相同。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兩個劇種,有些劇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記》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詞曲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