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戲(4)
若英郎
由于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日甚,隨著日寇的入侵,國民黨的強征暴斂,使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1943年大饑荒,戲曲無法演出,藝人流離失所,很多成為餓殍。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白字戲陷入了“廣陵曲散”的絕境。新中國成立后,及時搶救了海陸豐三個地方劇種,白字戲成立了第一個合作性質(zhì)的班子,即現(xiàn)在海豐白字戲劇團的前身?!拔母铩鼻笆吣辏瑢Π鬃謶蜃隽舜罅康恼砀母锕ぷ?,取得了不少的經(jīng)驗和教訓。1962 1963年,白字戲進入了新生時期。整理上演了《白鶴寺》、《白蛇傳》、《訪友記》、《書琴緣》、《天門陣》、《白羅衣》等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以及改編上演了《金菊花》、《紅珊瑚》等現(xiàn)代劇,受到觀眾歡迎,《白鶴寺》和《訪友記》中的“訪友”一折,收入《中國戲曲志·廣東卷》。
“四人幫”篡權時期,白字戲被誣為封資修黑貨,劇團被強迫解散。打倒“四人幫”后,1979年3月重建海豐白字劇團,演出《金葉菊》、《刺呂后》、《白羅衣》、《放走曾榮》等劇目,很受群眾歡迎。白字戲重新恢復后,業(yè)余劇團、曲班有如雨后春筍,又遍及城鎮(zhèn)農(nóng)村。
在歷史上,東至閩南的詔安、漳州一帶,西至惠州的平山、淡水、白芒花一帶,乃至香港、澳門,都有白字戲的蹤跡。但主要是以海豐、陸豐兩縣,以及惠東、惠來、紫金的部分地方為根據(jù)地,特別以海陸豐的農(nóng)村、漁村為主。在這不很寬廣的地帶,入清以來,白字戲卻曾發(fā)展到二三十班之眾。1905年,陸豐的碣石玄武山玄天上帝廟“重光”,同時請了十個戲班來演戲,業(yè)余的戲班、曲班,更是星羅棋布,有其深厚的群眾基礎。
白字戲的傳統(tǒng)劇目,文戲方面,共有兩百多個,其中有些源于明清傳奇,但大多數(shù)是家庭社會戲劇。全連戲較多,錦出戲較少。按源流和聲腔的特點,可分為大鑼戲、小鑼戲、民歌戲、反線戲、科白戲等五種:
大鑼戲主要劇目有:《白鶴寺》、《珍珠記》、《同窗記》(又名《英臺連》)、《西廂記》、《書琴緣》、《三元記》(又名《教子連》)、《珍珠衫》、《血掌記》、《蘆花記》、《白蛇傳》等。
小鑼戲有《荔枝記》、《杜十娘》、《金花記》、《王邦進》、《蘇六娘》、《周奇蘇英》等。
民歌戲有《桃花搭渡》、《鬧花燈》、《事久問路》、《補缸》、《打磨》、《騎驢探親》、《唐二別妻》、《劉二妹割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