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謠 《月光光》(2)
宏毅郎
江西寧都客家《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騎竹馬,到院場;
院場空,好栽蔥,蔥發(fā)芽,摘細茶;
茶花開,桃花紅,十只雞子做兩籠;
揩到姐姐門口過,姐姐留涯住,
涯唔住,涯要歸去栽漆樹。
漆樹深深青,遮過觀音嶺。
觀音廟的一伙鵝,呢呢哦哦飛過河;
觀音廟的一伙雞,嘰嘰嘎嘎飛過溪;
觀音廟的一伙鴨,呢呢哎哎飛過塔。
這首《月光光》不僅讓我們可以透過歌謠本身,了解過去客家社會的一些真實風貌,也讓我們可以欣賞到當時的民俗風情,以及兒童們的心理活動和生活理想。一切都很樸素,很通俗,卻很真實,很生動。
江西尋烏客家《月光光》:
(選自《毛澤東選集》之《尋烏調(diào)查》,個別方言詞有更改,以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
月光光,光灼灼。涯跌苦,你快樂。
食又冇好食,著又冇好著。
年年項起來,總住爛屋殼。
暗婧細妹冇錢討,害涯窮人樣得老。
暗好學堂涯冇份,有眼當只瞎眼棍。
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憐。
事業(yè)冇錢做,年年總耕田。
六月割啊就,田東做賊頭。
袋子一太捆,擎把過街溜。
嗎個都唔問,問谷曾曬就?
窮人一話冇,放出下馬頭。
句句講惡話,儼然稅戶頭。
唔奈何,量了一籮又一籮,
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阿嗬!
又阿嗬,會傷心。
窮兄窮弟愛同心,窮姊窮妹愛團結(jié)。
團結(jié)起來當紅軍,當?shù)郊t軍殺敵人!
經(jīng)查實,這首《月光光》為尋烏文人劉淑士所作。
這首歌謠顯然是客家童謠與紅色歌謠的結(jié)合,是客家《月光光》最特殊的版本。歌謠流傳時間主要在中華蘇維埃時期,流傳范圍遍及整個中華蘇維埃地區(qū)。歌謠經(jīng)由毛澤東收錄在《尋烏調(diào)查》后,已然成為經(jīng)典文獻。由于時代的巨大變遷,現(xiàn)在會唱這首歌謠的人已經(jīng)很少。
作為革命歌謠,其創(chuàng)作者以客家童謠形式來加以表現(xiàn),起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兒童的傳唱既迅速,又廣泛,而且極容易反饋到兒童的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當中,成為革命宣傳的最有力文本。中華蘇維埃地區(qū)涵蓋了贛粵閩邊區(qū)、贛中、湘東,卻幾乎是清一色的客家地區(qū)。其傳統(tǒng)社會均是稻作農(nóng)業(yè)為主體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窮苦人家無田無地,只好替田東、稅戶頭作“同年”(長工)、雇農(nóng),受地主階層的盤剝尤為嚴重。歌謠對窮苦人家辛苦忙碌一場,到頭來卻只能“阿嗬”一聲,一無所有,描繪得非常生動。
因為被剝削而傷心,因為傷心而“窮兄窮弟愛同心,窮姊窮妹愛團結(jié)”。窮則思變,何以改變現(xiàn)狀?唯有參加革命,推翻舊有社會制度,讓耕者有其田,讓人民當家作主。
中華蘇維埃時期,贛南、閩西客家男兒三分之一以上甚至半數(shù)以上參加紅軍,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和無比貢獻。妻子送郎當紅軍,父母送子當紅軍,兒女送父當紅軍,這種熱火朝天的景象,在當時廣大客家地區(qū)皆蔚然成風。那時期,革命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客家傳統(tǒng)文藝形式作為傳播工具,其中便有客家童謠、客家山歌、客家小調(diào)等。
“月光光,光灼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瑞金客家《月光光》以《月光董董》出現(xiàn)
(采自客家學大師羅香林《粵東之風》,該書出版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
月光董董,揩擔水桶。
水桶半斤重,揩到廣東。
廣東買面鑼,打到泰和。
泰和買面鼓,打到汀州府。
汀州府,買包鹽,食到鹽店前。
鹽店前,買管筆,做官做到底。
古小彬兄也收集有一首瑞金版《月光光》。
月光棟棟,kai擔水桶,
水桶半斤重,kai到廣東,
廣東買面鑼,打到泰和。
泰和買面鼓,打到汀州府,汀州府買包鹽,食到鹽店前。
鹽店前買桿筆,做官做員做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