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風(fēng)俗
世杰
蒙古族是赤峰市主體民族,有著待人熱情誠懇的傳統(tǒng)美德,以粗獷豪放、胸懷擔蕩、誠實熱情著稱。居住蒙古包。
飲食
以糧、乳、肉、奶茶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黃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貴客的宴席,獨具民族特色。
奶品:黃油、奶豆腐、酸奶、奶皮、奶酒等等,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食品,也是招待遠方的客人的上好佳品,一碗醇正綿喉的馬奶酒,讓遠方的客人感受到草原人好客的盛情。草原上的奶食品都用牛、馬、駝、羊奶制成,是牧民常年四季的主要食品,蒙古語叫“查干伊德”。一般由牧民手工制作。將鮮牛奶倒入桶內(nèi),攪拌后使其發(fā)酵,待脂肪浮上呈白色即白油。將過濾后的白油放入鍋內(nèi)加熱,不時地攪動,待色澤微黃,取出冷卻后即為黃油。夏秋季節(jié),將鮮奶熬滾,用勺子揚,使奶沫浮在上面,同時稍倒入生奶,鍋中奶汁的上面形成一層皮,取出陰干即是奶皮子。去了白油后的酸奶子,用慢火煮熬,漿狀時裝入布袋壓榨,再倒入木模,然后切成長條或小方塊,吹曬干即為奶豆腐。
炒米奶茶手扒肉:奶茶是蒙古族人民每日必需的飲料,早晨起來,喝上一碗乳香飄溢的炒米奶茶,再加上幾塊奶豆腐、幾片手扒肉,便開始了一天的牧人生活。到草原做客,主人會給你端上奶茶,奶茶旁擺著一盤炒米,手抓炒米放入奶茶,外加鹽或糖調(diào)和,再放上幾塊奶豆腐,飲起來可口和胃。炒米是由糜子經(jīng)水浸、汽蒸、鍋炒,碾去外殼而成,色黃而不焦,米粒質(zhì)堅而脆,晶瑩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酥香可口。由于蒸炒后迅速冷卻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狀態(tài),食用時只需加茶水浸泡即可。炒米含水量低,耐貯存,不易霉壞變質(zhì),便于攜帶,是蒙古族牧民喜歡的主要食品之一。肉類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來游牧生活的主要食品,通常通過煮、涮、烤后進食。其中“手扒肉”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做“手扒肉”采取捏斷大動脈將活羊殺死,使羊血流聚在胸腔內(nèi),
然后剝皮將整羊劈成幾大塊,洗凈后投入開水鍋內(nèi)煮,待用刀割開肉里微有血跡即可。食用時一手扒肉,一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腿说矫晒虐鼉?nèi)作客,通常會遇到邊喝酒、邊吃“手扒肉”,馬頭琴聲悠揚、草原長調(diào)奔放的場景。傳統(tǒng)肉食中比較講究的還有“烤羊腿”、“烤全羊”等。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人民最考究的烹調(diào)技藝,其色、香、味、形馳名中外,尤其是烏珠穆沁肥尾羊更是讓人喜聞樂道,贊不絕口。
服飾
,男女老幼皆穿長袍腰帶,穿高腰靴子。
長袍:長袍是蒙古族人民自古以來所喜愛的服飾,袍子肥大、不開叉,尤其是牧人放牧?xí)r,可以暖身御寒。
腰帶:穿蒙古袍必須扎腰帶,一般用布或綢緞制作,顏色和袍子要協(xié)調(diào)一致,多為丈二長。
蒙古族的最高禮節(jié)是敬獻哈達。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jié)。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yīng)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并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祭敖包
、草原盛會--那達幕是蒙古族的傳統(tǒng)活動和特有的民族風(fēng)情。
每年農(nóng)歷6月13日舉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敖包在蒙古語中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在游牧地域分界之處或在辨識方向上壘石為記,謂之敖包。敖包通常設(shè)在風(fēng)景優(yōu)美、視野開闊的草原高丘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層,由三個低平的園柱體重疊而成。有單個的,也有敖包群。敖包上插桿子掛經(jīng)旗。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敖包逐步演變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地方。每年春夏之交或是秋季,牧民們便舉行祭敖包活動,將經(jīng)文寫在紙條或布條上,展掛于樹枝,插在敖包上。有條件的地方會請上活佛和喇嘛,由喇嘛吹奏法號、焚香、誦經(jīng),祭祀人群自左向右繞包走三圈,祈神降福。
祭祀活動結(jié)束后,一般要舉行傳統(tǒng)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人們?nèi)齻z倆圍坐一起開懷暢飲,交談。有的青年男女借此機會避開人群,溜到草叢中談情說愛,相約再見日子,即成所謂的“敖包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