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化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墨羽塵曦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寧化石壁,原先是個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來,中原戰(zhàn)亂,漢民紛紛南遷,經長江溯贛江,入寧化石壁這個地域廣闊的“世外桃源”歇腳,并繁衍生息,形成獨特的語系和習俗,始稱“客家”。隨著客家人的足跡延伸,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
客家人素有慎終追遠、敬祖穆宗的傳統(tǒng)。改革開放以來,海外掀起一股“客家尋根”熱潮。1995年,寧化客家公祠落成,世界客家人有了自己的總家廟。從此,每年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10月定為“祭祖月”。
祭祀廣場上,祭旗、大幡、靈幡隨風飄揚,兩個身披綠裝的卡通“客家娃”張開雙臂,擁抱每一位歸鄉(xiāng)的客家游子。來自海內外的千名客家后裔,身穿寓意“天下客裔一家親”的黃色馬甲,在儀仗隊的引導下,緩緩步入祭祀廣場。儀仗隊由村中青年和中學生扮演,統(tǒng)一著黃色古裝,有鳴鑼、回避牌、旌旗隊、執(zhí)仗、祭品隊等,頗具唐宋宮廷風范。
“升祭旗”是對祖先的招呼,也是向他們致敬的最高傳統(tǒng)禮數。擂鼓三通后,伴隨著客家民樂,象征“客家祖地”的黃色祭旗緩緩升起,飄揚在客家廣場,仿佛在說:先祖?zhèn)?,我們回來了?/p>
鳴炮奏樂,祭祖儀式正式開始。在司儀的引領下,省市有關領導和客屬鄉(xiāng)親們在始祖神壇前,敬獻花籃,行上香禮、獻帛禮、奠酒禮。70多名幼童著唐裝,用客家話齊聲吟誦客家古訓;年過六旬的客家長老,聲如洪鐘,大聲誦讀《祭祖文》:“維列祖,發(fā)自炎黃,中原望族,世代書香。為避禍亂,背井離鄉(xiāng),匯聚石壁,拓地辟疆,千秋綿衍,萬代熾昌!”
全體祭祖人員行禮參拜。禮畢,意含“發(fā)財、發(fā)彩”的五色彩米拋向參加祭祖的客家后裔們,他們掀起衣角、脫下帽子,搶米“搶?!?,將祭祖儀式推向高潮。
出主、燃燭、設案、上香、跪叩、薦食、儲食、初獻、讀祝、再獻、三獻、焚祭文、納主、撤、餒等15項祭祖程式,仍循古禮舉行,以保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嚴肅性和紀念性,體現(xiàn)客家特色。
寧化石壁客家祭祖習俗,于2008年6月入選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