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特產(chǎn):利津水煎包
刻骨
利津水煎包是山東省利津縣頗具特色的地方名吃,用的一個初夏的滿月大的盤子盛裝的,水煎包皆是圓柱形的,齊齊地立著,像一頂頂小型的廚師帽,皮表呈麥黃色。包子散發(fā)出一股子質(zhì)樸的面味,渾厚的豬肉和辛辣的蔥味。我以為有關面食,其美好與否,首先便是要有面味。面味是麥子的本質(zhì)的信息,它里面有陽光的芬芳。豬肉和蔥,則有兩種不同形式的芳香屬性。
利津水煎包為發(fā)面煎包,一般有葷素兩種餡,包子下鍋后,經(jīng)煮、蒸、煎三道工序而成。美食家古清生先生在品嘗利津水煎包后,寫下了利津水煎包的美文,“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餡多皮薄,香而不膩,酥而不硬,色味俱全,堪稱面食之佳品。”
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揚名于民國年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出期,在濱、蒲、利、海、陽、沾諸縣,提起地方名吃,人們總是說:“利津煎包,蒲臺面條,濱縣名吃鍋子餅”。
據(jù)飲食業(yè)的老戶介紹,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利津縣城和各大集鎮(zhèn),就有很多制作水煎包的鋪戶。當時,全縣小有名氣的是鹽窩鎮(zhèn)尚家村。到了民國5年,縣城西街的賣水戶劉明遠、劉鳳剛父子,將鹽窩鎮(zhèn)的水煎包師傅尚樂安請到了縣城,辦起了水煎包專營小店—茂盛館。之后,經(jīng)過不斷改進,水煎包達到了色味俱佳的水平,博得了顧客好評,當時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廣為流傳,“劉鳳剛開了張,別處的水煎包不吃香。”
從此以后,縣城的水煎包工藝不斷發(fā)展,形成了獨特風格:皮呈金黃色,酥而不硬,陷多皮薄,香而不膩,老少皆宜,堪稱面食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