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王鏊故居 蘇州東山陸巷
瑾色流年
王鏊是明代蘇州東山人,正德年間官至宰相。其門下弟子唐伯虎,曾為之作一對聯(lián)“山中宰相無雙,海內(nèi)文章第一”。
這是太湖之濱的一個偏僻山村,至今依然基本保持著明朝的村落布局,明代建筑數(shù)量居江南古村之首。這個古老的村子,就是蘇州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的陸巷村,2007年6月它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陸巷村形成于南宋初期。到了元明清時期,陸巷人開始不滿足于偏安山村的生活,紛紛走南闖北,讀書經(jīng)商,陸巷村也因此走向興旺。其中,村里最著名的家族當數(shù)王氏。
王氏始祖出過四代武將,其中有一位千七將軍,三個兒子分別叫萬六將軍、萬七將軍、萬八將軍。王家何時定居陸巷說法不一,能夠肯定的是,明朝宰相王鏊就出生在這里,村里的惠和堂,就是他的故居所在地。
王鏊25歲參加舉人考試,一舉考中第一名(解元),第二年參加會試,又中了會元(會試第一名),殿試時據(jù)說許多考官都推他為狀元,但主考官硬是找了個借口,把他定為一甲第三名——探花,結(jié)果王鏊跟“連中三元”沒了緣分。
考進士沒中第一,王鏊做官還是做到了最高級。他為人正直,品德端莊,正德元年至四年(1506—1509年)擔任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又稱閣老)。唐伯虎稱他“海內(nèi)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走進陸巷村,三座寫有“解元”、“會元”、“探花”的高大牌坊就會映入你的眼簾。根據(jù)史料記載,歷史上村里還有另外兩座牌坊,一座寫著“登俊”,另一座寫著“閣老”。這些牌坊,都是為王鏊而立的。
王鏊之后,陸巷王氏家族人才輩出,明清時期先后出了1位狀元(王世?。?、10名進士、17名舉人,現(xiàn)當代則涌現(xiàn)出王守武、王守覺等中科院院士和數(shù)十位知名教授。陸巷村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陸巷古村背山面湖,桔林蔥郁,面積35萬平方米,保留著一街(紫石街)、六巷(文寧巷、康莊巷、韓家巷、姜家巷、旗桿巷、固西巷)、三港(寒山港、陸巷港、蔣灣港)為構(gòu)架的明代村落格局。
王鏊墓,在故居南面的沙灘山碼頭附近.聽說墓地曾經(jīng)被人來盜過,是用炸藥炸的,看門口這兩只羊,另一只已經(jīng)不完全了,估計是盜墓者所為,墓地很簡單,就留下這一塊碑文,寫了吳縣文物保護單位。
古村自王鏊而后,明、清兩代名人輩出,使這個僅有百戶的山村,巨宅鱗比,牌坊相接,其道路之修整,屋宇之恢宏,冠于江南。
古村內(nèi)原有明清時期廳堂72處,目前仍有明代建筑19處,數(shù)量居江南古村之首;清代到民國時期建筑25處。這些古建筑的類型包括祠堂、牌坊、客棧、第宅、民居及公共消防用房等。三港的駁岸河埠保存基本完好。
基于對陸巷古村及古建筑的保護開發(fā),自一九九八年起,東山鎮(zhèn)和陸巷村先后投資一百多萬元人民幣,對王鏊故居進行修繕,并按照明代大戶人家的格局加以布置,較好地恢復及保留了“惠和堂”的原貌。
現(xiàn)存的“惠和堂”是一處明基清體大型群體廳堂建筑,其占地面積約為五千平方米,共有廳、堂、樓、庫、房等一百零四間,建筑面積約二千多平方米。其軒廊制作精細,用料粗壯,大部分為楠木制成;瓦、磚、梁、柱也均有與主人宰相身份相對應的雕繪圖案。
故居內(nèi)三開間的二層書樓在蘇州古宅中甚為少見,樓前有一磨磚貼面照墻,高齊樓檐,瓦滴下拋方有“九獅圖”磚雕,兩端各有花鳥磚雕圖案,照墻中央嵌有圓形“丹鳳朝陽”,整個圖案栩栩如生,刻工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