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成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清墨悲秋
成安縣非遺項目包括國家級1項,省級7項,市級15項。
國家級1項:冀南皮影戲
皮影戲是成安非遺的代表性項目,它是中國影響深遠又別具一格的戲曲形式,利用影人的燈光成像,配上藝人們高超的音樂和演唱技藝,形成了內容包羅萬象的戲劇體系。它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既有的審美方式。
皮影戲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時就有相關傳說。據(jù)說武帝在他的寵妃李夫人去世后,日夜思念。有個叫少翁的人自薦能召喚李夫人的魂魄,他在武帝座前置白色屏風,自己在幕后用燈光照射制作的人偶,人偶的影子投射到屏風上,與李夫人十分相似。武帝見狀驚起,趨步上前。可見皮影的不凡魅力。
據(jù)專家考證,成安皮影戲自宋代傳入,歷史悠久。成安皮影戲用牛皮制作影人,影人造型生動,行當齊全。成安皮影戲通常配樂演出,配樂所用曲調為“四股弦”“淮調”(淮調為河南周口淮寧縣的稀有劇種,屬梆子腔)等,分為慢板、流水板、二板、三板、滾白、金鉤掛等。所演劇目以《西游記》、《封神榜》為主,也演《劈山救母》、《鍘美案》、《楊家將》、《閆英買母》等單回戲以及《司馬義盜墓》之類折子戲,還演出過《紅嫂》等現(xiàn)代戲。我國皮影戲分布廣泛,遍及大江南北。以成安皮影戲為代表的冀南皮影就是河北皮影的兩大流派之一。曾幾何時,婚喪嫁娶之日,夜黑晚飯之后,鑼鼓喧天、熒幕輝煌的皮影戲,成為了人們閑暇時光獲取精神營養(yǎng)、消遣娛樂的重要途經(jīng)。
建國后到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初,是成安皮影的最盛時期。過去成安有西姚堡、丁莊、北漳等多地的幾十個皮影戲班?,F(xiàn)在丁莊留有清末民初時的皮影,北漳則是建國前后的皮影,安重村既有傳統(tǒng)皮影又有新刻制的皮影。雖然有好幾個皮影戲班一直能組班演出,但由于種種原因,成安皮影之后幾十年來總體是每況愈下。
2006年,成安皮影戲與肥鄉(xiāng)、磁縣、魏縣、館陶等縣皮影一起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冀南皮影”,并申報成功兩個國家級傳承人——傅希賢(成安北漳班成員)和申國瑞(成安西姚堡班成員)。2008年成安皮影西姚堡劇團受邀,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協(xié)辦城市秦皇島進行的迎奧運文藝匯演,演出了二十多天,受到廣泛歡迎。根據(jù)國家文化和教育部門“非遺進校園”的要求,皮影戲傳承人到學生的身邊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受到師生和家長的歡迎,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得到上級領導贊揚。為了使這一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得以很好地傳承,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搶救性工作,采錄老藝人的口述,整理了十多部皮影劇本,保存下來。
省級項目7項
1、長洪拳
成安縣處冀南平原,歷史悠久,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利。古老的漳河滋潤著廣闊肥沃的土地,孕育著兩岸一代代勤勞的人們,武術文化濃郁。
長洪拳是當?shù)亓餍械囊豁椃浅*毺氐膫鹘y(tǒng)武術項目,它的具體起源已無法考查,據(jù)說始祖二郎神曾是此拳創(chuàng)始者,并將此拳相傳,但此拳并非二郎拳,卻有與二郎拳相似之處。清朝年間,由一位高人傳于吳家疃侯老明,而后侯老明將長洪拳武學傳于漳河店王氏家庭的直親王老會(稱二先生),流傳王氏家庭至今約180年,傳世七代貢奉敬養(yǎng)二郎神為祖,它的第六代傳人王紹廷將長洪拳完整無損的保留了下來。
長洪拳以拳術為主,是中國拳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區(qū)別于洪拳,但又具備洪拳的某些特點,共分24式,除徒手拳外它還使用一些武器如單刀、雙刀、單鞭、雙鞭、九節(jié)鞭、雙拐、雙鉤、繩鏢等。長洪拳吸收其它兄弟拳術的某些特征又獨具自己的基本特色,它有長拳的大方流暢,卻與洪拳相反。洪拳講究舍身不舍步,而長洪拳講究舍步不舍身,有著內家拳的修氣養(yǎng)之功,也有著外家拳的鋼強快猛之長,即“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主張“內外兼修”,內界人也曾說長洪拳是太極拳的前身,但考證不足,未有取論。
長洪拳在民間武術這一領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提倡強身壯體,防衛(wèi)護生,也將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及美好的思想品德流傳于人,但這一優(yōu)秀遺產(chǎn)在全國已非常少見,處于嚴重瀕危狀態(tài)。目前,成安縣建立了精英武術學校,把漳河店建成長洪拳發(fā)展基地。
2、墜子戲
成安縣姜營村位于成安縣城東南方向,屬漳河店鎮(zhèn)所轄。該村“邯鄲青年墜子劇團”是一個很有影響,曲藝團體。該團最早奠基藝人為田文青(藝名田園周)。15歲時在魏縣馬村跟一個叫“老有的”藝人學藝,后來,自己組班在成安、魏縣、大名、肥鄉(xiāng)、臨漳等地演出。
成安墜子劇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藝術特點和清晰的傳承關系,是成安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墜子劇主要由演員、樂隊、舞臺組成。主要演出劇種為河南墜子和洛陽曲子,說唱兼有。行當也分生、旦、凈、末、丑。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大破孟州》、《金球記》、《包公案》、《劉公案》等。
成安墜子劇是傳承方式主要為家傳,但不是單純的“家庭式”組合,演員除家庭成員外,還外聘了家庭外有成就的演員,充實了演出團體的力量。因此也發(fā)展這個瀕危的傳統(tǒng)曲藝形式。
成安墜子劇演出曲調高亢、粗獷、質樸、健朗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特征。演出唱詞、對白既保持了傳統(tǒng)語言的精華又吸收了民間的口語,具有造型藝術和說唱藝術于一體的特征。
由于經(jīng)濟利益和其它的原因,這一優(yōu)秀藝術形式后繼乏人,使許多技藝相繼失傳,一些老藝人漸漸去世,使這一項目愈加式微,亟需搶救和保護。
3、落子
成安縣地處河北省南部,臨近魯、豫、晉三省。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成安戲劇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極早走向繁榮??h內流行劇種頗多,有豫劇、曲劇、平調、懷調、京劇、四股弦等十余種,而在群眾中最有影響的當數(shù)本地落子腔。這是流行在成安,并廣泛傳播于臨漳、魏縣、廣平、肥鄉(xiāng)、邯鄲一帶的地方戲劇種類。成安落子曲調比較簡單,易唱易學,很為農(nóng)民群眾喜愛。
成安落子也叫成安樂子,屬沙東落子體系,與武安落子是一脈相承的。據(jù)史料記載:流行于冀南的落子紅,有兩大流派,以邯鄲為中心,古漳河以西的稱武安落子,也叫沙西落子,古漳河以東的稱沙東落子。成安落子以豫北梆子腔為基礎,又取平調、懷調優(yōu)秀唱腔為基本韻律,吸取河北梆子打擊樂高亢嘹亮的特點,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劇種。
成安落子于清同治年間初步形成,成安民間藝人融入成安方言口語,唱詞在冀南民歌的基礎上,增加了故事情節(jié),吸取豫東調豪放、健快特點,并移植了外地劇種表演形式。其唱腔優(yōu)美,長于敘事、抒情,板式有10余個,曲牌有20余套。表演具有載歌載舞、輕松活潑、矯健明快的風格;唱詞樸實、通俗,地方氣息濃厚。傳統(tǒng)劇目有《端花》、《賣寶童》等,深受地方群眾歡迎。
成安落子在成安有著繁榮的過去。秦家營、北渚、漳河店、北漳、洛疃、徐村、閆村、大姚堡等村都曾有完整落子劇團。各個劇團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演唱技藝,演出紅紅火火。現(xiàn)在,成安落子雖已失去過去的繁華,但現(xiàn)存的落子劇團和老一代民間藝人仍在演出和傳授技藝。落子藝人們滿懷信心地盼望她的復興,到了我們真正保護這項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時候了。